谈阅读与写作

谈阅读与写作

ID:37457698

大小:8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24

谈阅读与写作_第1页
谈阅读与写作_第2页
谈阅读与写作_第3页
谈阅读与写作_第4页
谈阅读与写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阅读与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细察·深思——一谈阅读与写作北京王大绩中学生,处于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教育环境、文艺作品和新闻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也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很显然,要想打破这种单一思维模式,需要拓展生活及思维环境。在作文中,提倡对生活“细察深思”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感悟,从生活中汲取滋养,调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无疑是有意义的。作文题目,无论以话题、标题还是材料的形式,都离不开细察深思。对作文题目和题目材料“细察深思”,既是文字与生活的结合,是语文外延的

2、扩展;又是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既锻炼吸纳能力,又提升释放能力,更促进这两项语文基本能力的结合。作文命题,尤其是命题材料,从本质上说是生活的缩影。在作文构思中,也需要像观察生活实际一样,对它们“细察深思”。例如1995年高考作文,命题是: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来源:(http://blog.

3、sina.com.cn/s/blog_474a236b0100ckiz.html)-2009年03月02日:细察·深思——一谈阅读与写作_王大绩老师_新浪博客阅卷实际表明,大量考生,以“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要发现别人的长处;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立意。细察寓言诗,我们会发现,这种立意是不尽恰当的。在这里,考生不是就寓意联系实际,展开议论,而是在表述自己的思维定式。“细察”便是从实际出发,忠实于材料,忠实于生活。黄鹂羽毛美丽,鹦鹉模仿人言,能说是缺点吗?那恰是它们的优势啊;燕子冬季南飞,麻雀

4、与人相近,能说是缺点吗?那只是它们的习性呀;至于将百灵声音悦耳说成动机不纯,将苍鹰高飞远望说成好高骛远,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喜鹊登枝,就其自身并无含义,是人赋予它一团喜气,却被说成“奴颜媚骨”,更是何其冤枉!细察《鸟的评说》,我们会发现,它实际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互相评说、指责,形成了一种怪圈,而这种评说又往往是主观臆断,甚至颠倒黑白的。正确认识这一点,才可能正确认识其危害与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若再进一步深思,会认识到种种评说又各具特征:麻雀、苍鹰可以说是狂妄的片面指责;燕子是可以说是

5、妒忌的恶意中伤;黄鹂、百灵可以说是倾轧的凭空臆断;鹦鹉、喜鹊评说应是狭隘的无知妄说或庸俗的市侩习气吧?细察深思,在我们面前如同展开了一幅飞短流长的众生百态图。它与某种社会现状往往又何其相似乃尔!认识到这一层,作文的思路,将会多么开阔,内容将会多么丰厚,也更贴近生活实际。认识生活离不开“细察深思”,理解作文题目的材料也离不开“细察深思”。有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有一位青年追问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在纸上写下了“X+Y+Z=W”,并解释说:“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青年迫不

6、及待地问。爱因斯坦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Z,代表少说空话。”这个故事既可以做作文命题材料,也可以当成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场景。我们理解文字材料,正应该和生活结合。如果面对如是的生活一幕,你会有什么观感呢?缺乏“细察深思”习惯的、粗枝大叶的人,会认为爱因斯坦是在向青年传授成功秘诀,他们大约还会将“X、Y、Z”工工整整记到笔记本上,再出于一片好心介绍给更多的人,从而使这则所谓“成功三秘诀”的公式广为流传。这样说绝非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在不少学校的走廊里见到诠释这则公式的宣传画。宣传画上,爱因斯坦睿智的肖像旁,写

7、着颇费人端详的公式:“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细察深思”告诉我们,这是对生活错误的理解。让我们擦亮眼睛,仔细透过文字,观察生活中的这一幕。首先,这则所谓“秘诀”,并不是爱因斯坦主动告诉青年的;而是青年向爱因斯坦“追问”“成功的秘诀”,才引出的场景。“细察”到这一点,还要“深思”,“追问”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种情状表明,爱因斯坦本对“秘诀”之类不感兴趣,只是在青年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下,才颇不情愿地“在纸上写下了X+Y+Z=W”的。再者,当爱因斯坦逐一解释了“W”、“X”和“Y”,并且马上就要解释“

8、Z”的含意时,被“青年迫不及待地”打断了,“那么Z呢?”,青年的打断、追问意味着什么?不由我们不深思。按生活常理,它表明了一种不满:青年对爱因斯坦为“X”、“Y”所作的诠释不以为然,他不想“勤奋”,也无心探求“正确的方法”。他“追问”“成功的秘诀”,动机何在,也就昭然若揭了——他想的大概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一觉醒来,大功告成。如果说,当青年“追问”之初,爱因斯坦尽管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