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_动词

第二讲__动词

ID:37482420

大小:5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4

第二讲__动词_第1页
第二讲__动词_第2页
第二讲__动词_第3页
第二讲__动词_第4页
第二讲__动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讲__动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講:動詞一、古代漢語動詞的定義和類別定义:動詞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動作行爲、心理活動、發展變化以及其他活動現象的詞。動詞的語法特點有:  ⒈能受副詞修飾,如“不知道”、“都參加”、“很愛”、“剛討論”、“互相幫助”、“終於相信”、“也許去”等。  ⒉一般能後加時態助詞“著”、“了”、“過”,分別表示持續、完成和經歷。⒊很多動詞可以重疊,重疊的部分讀輕聲。單音節動詞的重疊是AA式,如“試試”、“摸摸”等;雙音節動詞是ABAB式,如“研究研究”、“討論討論”等。重疊後則有短暫或嘗試的附加意義。也有少數雙音節動詞

2、按AABB式重疊,表示綿延不斷的附加意義,如“縫縫補補”、“遛遛達達”等。⒋經常作謂語。如“敵人已經全面崩潰”,“塵土飛揚”等。動詞可以分爲一般動詞和能願動詞兩大類。一般動詞又可根據是否經常帶賓語而分成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類。及物動詞可以跟賓語,在句子中多用作謂語。如: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

3、傳·僖公四年》)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左傳·成公二年》)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不及物動詞一般不能跟賓語,如: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山海經·北山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山海經·海外北經》)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覽冥訓)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柳宗元《蝜蝂傳》)能願動詞又叫作助動詞,它經常用在主要動詞前起輔助作用。但有時候能願動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三、古代漢語助動詞  助動詞是一般只能帶謂詞性賓語的一類詞。古代漢語的

4、助動詞可分爲五類:(1)表示能可;(2)表示意願;(3)表示應須;(4)表示被動;(5)表示遑暇。(1)能可助動詞能可助動詞表示客觀允許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觀許可或可能,主要見於西周金文、《尚書》《詩經》《周易》等時代較早的文獻,春秋以後的文獻就很少用了。例如: (1)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人神以和。(《尚書·堯典》) (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左傳·成公十三年》) “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  (3)于父不能字厥子。(《尚書·康誥》

5、)按: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不能撫育他的孩子。 (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5)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能”有時也帶體詞性賓語。例如: (6)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堪”表示客觀承受的能力,多用於否定句中,有時能帶體詞性賓語。例如: (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9)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6、“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觀事理允許,與“能”意義相同。與“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還表示許可或贊同,“能”沒有這樣的意思。例如:  (1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1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12)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梁惠王上》)(13)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許可、贊同的意思。  注意,“可以”有時是兩個詞,

7、是“能夠用來……”“可以憑借……”的意思。例如:(14)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15)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得”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多用於否定句和疑問句。例如: (16)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 (17)予未得爲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漢代以後,“得”由表示客觀條件的可能發展出主觀認爲的必要或適宜。例如:  (18)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由“得”構成的“不

8、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來表示“沒有辦法”。例如: (19)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顔淵》) (20)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孟子·梁惠王下》)“足”表示具備條件或值得。表示具備條件可以翻譯成“能”“能夠”。例如: (21)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論語·八佾》)  (22)國君,文足昭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