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人的自我观

ID:37521559

大小:2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中国人的自我观_第1页
中国人的自我观_第2页
中国人的自我观_第3页
中国人的自我观_第4页
中国人的自我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的自我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人的自我观 自我又叫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我自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我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若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观的深刻影响,必须从“我”字入手来研究,因为在汉语中,人们更常用“我”来表示“自我”。据《汉语大词典》对“我”的字面解释,“我”是代表向他人、他族宣战的意思。这从甲骨文和

2、金文上“我”的字形中便可清楚看出,“我”字之形是“以手执戈”,这表明“我”是伴随着兵器的出现而出现的。换言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没有自我的概念,而是人我不分、人物不分的。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人我之间、我与外界事物之间有一定区别,于是力图将自己与他人或他事区分开来,并进而将某些东西视为自己独有,在未经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可以染指的。很显然,在习惯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人类早期,一个人在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于是争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结果,个体为了保护自我利益,自然就会拿起武器来反抗,一旦抗争胜利,那么,自我(包括自我利益

3、)就守住了;反之,就得放弃自我(包括自我利益),而将之归为他人控制。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抗争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自我概念里,“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自我之外皆“非我”。后来,在“我”的最原始含义中引申出“我”的一个重要含义:个体自身或自己,即个体我。再后来,又引申出了“关系的我”,即社会我。中国人的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人前我与人后我 前者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后者指在私下场合或极少数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人前我像演戏,一般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看,依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朝他人期望的方向努力,希望给他

4、人留下好印象(折射出中国人渴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心态)。但是,人前我往往是一个人“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要求,个体在社交场合常常会扼杀自己本真的我。相对而言,人后我则真实得多,一般会依自我的真实想法行动,而不是像人前我那样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给自我戴上一幅假面具。因此,一般而言,人后我是较真实的自我。 二、大我与小我 前者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后者代表少数人乃至个人利益的自我。大我与小我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中国文化历来赞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做法,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凡是追求大我而不惜牺牲小我的做法,

5、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赞许;相反,凡是只知道追求小我而不顾大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谴责。 三、公我与私我 前者代表公家或公共利益的我,后者代表私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我。公我与私我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当私我仅代表个人利益时,代表其家庭利益的我就称为公我;当私我代表家庭利益时,公我至少代表家族利益的我;当私我代表家族利益时,公我就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利益。虽然人人都有私欲,但在中国文化中,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深入人心,所以,只有道家的“贵己”与“纵欲”思想中给予人的私欲以“合法”地位,其他各派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反对人的私欲,并将之视作

6、万恶之源。相应地,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的主流态度是“尚公抑私”,只是在不同的流派中所倡导的具体做法不同而已。儒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完善自我道德的路径进而通过自律来灭欲。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其本意是要人“灭私”。道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要人回归自然,与道同体,自然物我为一,自然无己也无私。法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法为公,以法灭私。受传统“公”“私”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处理公我与私我的关系时,必然也是力倡牺牲私我成全公我的做法。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先有“公”字,后有“私”字。用心理学的观点看,“公”(

7、公心)在先,“私”(私心)在后,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如“我”的观念并非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即可产生的,而是等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了“我”的观念。在中国,依“我”的字形看,一定要等到“武器”的出现,我们的祖先才逐渐出现“我”的概念。在此之前,连“我”的概念都没有产生,何来“私”的概念。只有当人有了“我”的概念之后,才会将外界的客观世界分为“我的”与“非我的”,才会产生“私”的观念。犹如个体在婴幼儿阶段(两岁之前)由于没有产生“我”的概念,不能将“我的”与“非我的”区分开来,自然也就无所谓“私”的概念。 四、表我与里我 前者指个体表现出来

8、的自我,有真伪之分;后者指个体藏在内心的我。因为里我潜藏于心,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