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核事故

乌拉尔核事故

ID:37566847

大小:3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25

乌拉尔核事故_第1页
乌拉尔核事故_第2页
乌拉尔核事故_第3页
乌拉尔核事故_第4页
乌拉尔核事故_第5页
资源描述:

《乌拉尔核事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乌拉尔核事故  冷战进入了高峰期,全世界都看到了两个超级大国发出的清晰而又危险的信号。华盛顿的军方强硬派和莫斯科都相信,核武器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为了尽图7:前苏联对外否认车里雅宾斯克这座城市。污染实录.indd362011.3.221:02:23PM灾难档案37乌拉尔存储罐核爆炸快把核弹头装备起来,前苏联人在车里雅宾斯克建起了麦雅克工厂,专门生产核原料。  1957年,作为前苏联唯一的钚生产基地,为了给正在制造的原子弹和氢弹提供钚,车里雅宾斯克的五个核反应堆日夜不停地运转,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以便生产核武器。这里有核反应堆,还有人们称之为“后处理工厂

2、”的化工厂,规模很大。他们从反应堆所产生的放射性混合物中提炼出钚,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  美国的汉福德城钚工厂  从1944年起,美国就已在方圆570平方英里的汉福德城建起了钚工厂。有人说车里雅宾斯克的麦雅克工厂完全是个仿制品,连每根管道的对接形式都与汉福德相似。汉福德位于美国华盛顿州,那里生产的钚制造出了投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二战后,汉福德的工厂急剧扩张,建起了更多的核反应堆和钚分离化工厂。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在麦雅克工厂,提取的铀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造出可用于核武器生产的细小而珍贵的钚颗粒。用反应堆制取钚,关键的一步是对铀进行放射性照射,在此过

3、程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钚239。最基本的做法是,把铀放进核反应堆,经过长时间的辐射,大概是一年到两年,然后再把它取出,这时被照射的铀里面就含有了钚,还有大量的放射性极强的核废料。将钚成功分离出来之后,虽然得到了想要的钚,但还需要把它制成成千克的钚,用来生产核弹头,装备核武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料,通常是一些酸溶液,譬如硝酸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反应后分离出来的废物。  出于备战的迫切需要,前苏联政府急于开发研制原子弹。首批钚生产出来之后,工厂加班加点提高产量,无暇顾及废料的问题。由于没有采取任何安全对策,将提炼过钚之后剩下的放射性极强的废

4、液,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乌拉尔河的上游加腊苏湖。湖底的放射性物质渗入了地下水,随地下水污染周围水域。被污染的湖水没有得到净化就直接流入捷恰河,而后流入俄罗斯最长的大河鄂毕河。  据乌拉尔放射线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当时的科学家们经过认真考虑,认为冲走放射性核废料的最好途径是经过捷恰河流入鄂毕河,再向北流入北冰洋。之所以如此处理废料,是因为他们希望这些核废料被河水带走,这样核废料就被水带走并逐渐消散在海洋中。然而,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核废料吸附在了河道淤泥的表面,并逐渐黏结起来--放射能核废料最后没有流进大海,而是沉淀在捷恰河到鄂毕河之间的流域

5、。  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条河已经有了很大的放射性。在起初的几年里,核废料不断地淤积,无法冲走,越积越多,核辐射已经达到致命的地步,生活在河两岸的人们深受其害。  关于如何处理核废料的问题,前苏联领导人最终做出决定--建造巨大的地下储罐把核废料封存起来。废料中含有铯、锶、镅等元素,谁都不愿沾手大量的放射性物质。美国的汉福德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们至今还在不断地清理核工厂的周边区域。他们犯了更多的错误,只不过规模较小而已。英国在设菲尔德的核基地也有类似的情况。前苏联人的生产规模大得多,对核废料的处理也马虎得多。  锶  1808年,英国的克劳福特

6、、戴维先后从铅矿和锶矿中发现了锶。锶是银白色软金属,是碱土金属中丰度最小的元素,可电解熔融的氯化锶制得锶。 锶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加热能燃烧,呈洋红色火焰,容易与水和酸作用而放出氢。锶主要的矿物有碳酸锶矿、天青石。锶可用于制造光电管、合金以及烟火等。质量数为90的锶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可作射线放射源。  最终,建造巨大的地下储罐的方案又带来了新的难题。1957年9月,疏忽终于引发了可怕的灾难。1957年9月29日,车里雅宾斯克发生了一场灾难--一个装着液状放射性废料的存储罐发生了爆炸。3英尺厚的混凝土罐盖被炸开了,原子粒子迅速扩散到将近1000平方千米的

7、地区,放射性线形地带长达105千米,宽为9千米左右。  事故发生了,人们始终被蒙在鼓里。事件发生1个月以后,生化系的切可斯基教授接受了当地政府的邀请,来调查本地农业受污染的情况,确定要搬走多少家集体和国有农场、土壤受污染的严重程度、农场饲养的牲畜受到多大的危害等。他还请来一批年轻科学家共同参与这项调查,就是其中一个年轻的生化学家最先找到了灾难的蛛丝马迹。  但直到20年后,已定居英国的科学家梅迪维地埃才真正对此提出了质疑。梅迪维地埃的文章在英国发表以后,英国社会的反应很有意思,用英国核研究机构一位官员的话说,这不过是一个科幻故事。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的主席约

8、翰·黑尔爵士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我在英国发表的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