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

ID:37696478

大小:499.7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5-29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_第1页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_第2页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_第3页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_第4页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_组块_与语言结构难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陆丙甫蔡振光:“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3“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陆丙甫蔡振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系提要本文根据短时记忆的限度为“七左右”(7±2)以及短时记忆对“四”的敏感这两个心理学基本现象,对一些语言结构现象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解释。“七左右”代表了处理语言时大脑中能够容纳的离散块数量的最大限度,“四”代表了一个敏感点。初步分析表明,一个句子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平均每时每刻要记住4个以上的离散板块,句子就会显得累赘。并且,处理者会把需要记住的离散块数量尽量控制在“四”以下,需要记住的离散块如果没有超过四,处理者会倾向采取延迟组块的策略,以避免错

2、误组块;离散块如果超过四,处理者会倾向采取超前组块的策略,以及时减轻大脑负担。组块计算为语言单位结构难度的计量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基本起点。关键词短时记忆组块结构难度消极修辞一短时记忆对语言结构的限制短时记忆和注意力的限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常数。根据“主干成分分析法”(陆丙甫,1981)或“直系成分分析法”(陆丙甫,2008),任何语言结构都能切分成不超过“七左右”的主干成分或直系成分(核心及其从属语)。据董振东(1980)介绍,他在研发英中机译系统(即后来的译星)时,遇到一个问题,每个父节点下的子节点可以有多少。当时他随机地规定了不得超过6个,加

3、上父节点自身共7个。董振东后来发现(个人交流),该系统在近10年的考核中,测试了真实文本中的上万个句子,从来没有遇到子节点有溢出6个的,除非是分析出错了。关于语言结构的切分,是一种静态的分析。陆丙甫(1986)进一步指出,理解句子的“组块”(chunking)动态过程中,任何时刻脑子中所记住的离散块数量也不会超过七块左右。事实上,静态切分和动态组块虽然本质不同,但有密切联系。二者都受到短时记忆限度的制约,但是具体内容不同。在静态的分析过程中,分出来的都是句子的直系成分。在动态的组合过程中,进入计算的单位不必都是直系成分,而是广义的离散块。直系成分都

4、是离散块,而离散块不一定是直系成分。因此,我们能从离散块不能超过七块左右,即所有组合的瞬间都不能超过七块左右,推理出静态的结构成分也不能超过3本文提纲曾在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召开的“语言研究视野的拓展国际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1月12-14日)上宣读,与会者提出不少有益的反馈意见,特此致谢。3世界汉语教学第23卷2009年第1期七块左右。换言之,可以从离散块不能超过七块左右,推导出直系成分也不能超过七块左右,既然直系成分都是离散块。静态切分出来的结构,也就是动态组块过程中即将结束的那一时刻的结构。因此,静态切分的限度其实可以由动

5、态组合的限度推导出来。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静态的结构模式又是对动态过程提炼的结果,或者说,是短时记忆限度对动态处理的限制的语法化。动态组块过程要运用到静态的结构模式:只有那些符合静态结构模式的离散块的排列才能组成一块。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四左右”(4±1)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心理学意义的数字,它代表了人类信息处理时“关注”(focalattention)范围的限制(见Cowan,2000的总结)。本文在以往关于“七左右”对人类语言结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并具体分析“四”对人类语言结构和语言理解过程的影响。二语言单位结构难度的具体计算2.1同步

6、组块和结构难度我们不妨采用“瞬时块数”和“平均块数”两个指标去衡量句子结构体的“结构难度”,即处理难度或感知难度(陆丙甫,1993:190-193)。“瞬时块数”(instantchunknumber,ICN)指某一瞬间脑子中记住的离散句法单位(不包括暂时没有赋予意义的音节)的块数。瞬时块数不会超过七块左右。“平均块数”(meanchunknumber,MCN)是平均每一时刻(每处理一个新单位时)脑子中记住的离散句法块数。我们认为MCN是衡量句子结构难度的最基本标准。下面(1a)是一个以语素为基本单位去计算瞬时块数和平均块数的例子。(1)a.我们今

7、天下午讨论语法问题。ICN:112232334451MCN=(1+1+2+2+3+2+3+3+4+4+5+1)/12=2.58b.我们今天下午讨论语法问题。ICN:122341MCN=(1+2+2+3+4+1)/6=2.17事实上,上面(1a)所描述的那种组块过程还可以简化。我们并不是听完一个音节就处理的,也不是听完一个语素就处理的,实际理解过程很可能是每听完一个“韵律词”(冯胜利,2001)或一个“音步”才进行组块的。也就是说,听到“下”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去考虑它的意义,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暂时没有赋予意义的音节去记忆的(所谓“回声记忆”)。根据“

8、选择性干扰”(selectiveinterference)的道理,可以把对音节的处理跟句法成分的处理分开来。所谓“选择性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