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

ID:37732406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9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_第1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_第2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_第3页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数学教师的数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数学课程,奏响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交响乐。但是在这乐曲声中,也夹杂着少许不协调的音符,如: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仍只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究其原因,在于小部分教师(包括本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观念一时转变不了,认为三年之后的中考成绩是衡量学生、教师优良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今天想重新来谈谈

2、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以此来提醒自己及小部分教师改革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即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三角形的

3、三边关系”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随手可取的木棒做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获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知识。一进教室,教师可请每位学生利用课外准备的三根木棒动手围三角形,看结果如何?(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生1:老师,我围好了!生2:老师,我围来围去就是围不出三角形?生3:拿来!我帮你!(学生之间交流着)(最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结果“能围成”或“不能围成”,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教师。)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发现什么?生:任意长度的三根木棒不一定都能首尾顺次连结,即不一定都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师:哦,那么怎么样的三根木棒能

4、围出一个三角形呢?如果我们把三根木棒用三条线段来代替,问题就转变为什么?生:符合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师:很好!请小组开始讨论并思考这一问题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又如,在对“生活中的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某些对称美的图案,如:蝴蝶、建筑物、地动仪等,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由学生模仿制作几个具有这些特征的图案。

5、其次,请学生自己给轴对称图形下定义,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请第二位同学补充。最后,请学生尽量多地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或者用任何一种方式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这种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来获得轴对称的知识及性质,从而实现了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图案,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6、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比如,上面教师提出了“符合什么条件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小组1:学生自己任意写若干组三条线段的长度,然后以这些线段的长为边画三角形,把这些线段的长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与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分成两类,最后观察并找出规律。小

7、组2:把能围出一个三角形的三根木棒拿来,让较长的两根木棒的长度保持不变,而让最短的一根木棒的长度逐渐减小,观察上述变化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很容易发现如下关系:(设三条线段长度由小到大为a、b、c)当a+b>c时,可围成三角形;当a+b=c或a+b

8、知:ΔABC中AD、BE、CF分别是ΔABC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O,试猜想∠AOE与∠OC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题目最后不是让学生来求证∠AOE+∠OCD=900而是开放性地问两个角的关系,学生首先要大胆猜想∠AOE与∠OCD的关系,如:相等、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