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

ID:37889310

大小:1.16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2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_第1页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_第2页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_第3页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_第4页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膨叶唇鳞苔组织培养和油体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http://www.paper.edu.cn1膨叶唇鳞苔的组织培养和油体的观察于传梅郑敏朱瑞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200062)E-mail:lejeunea@163.com摘要:作者首次研究了膨叶唇鳞苔(新拟)(Cheilolejeuneaventricsa)的孢子萌发、原丝体和油体发育及配子体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1)使用经过改良的MS培养基(不加氨基酸和维生素,pH6.2,琼脂和蔗糖浓度分别为10%)能在55天左右的时间利用孢子培养获得植物体;(2)用0.1%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5秒钟是消毒孢子的最佳方案;(3)油体在孢子萌发初期为均一型,到幼叶发生后,成

2、为可见的聚合型,但聚合的程度比野生材料要弱。膨叶唇鳞苔的孢子萌发类型属于细鳞苔型(LejeuneaType)。关键词:膨叶唇鳞苔,苔类植物,油体,孢子,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A1.引言苔藓植物隶属于现存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8000种,物种的数[1]量仅次于被子植物。由于苔藓植物分布广,生境多样化以及对恶劣环境的特殊适应机制,[2,3]多数的苔藓植物能产生特别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被认为是生物活性物质的源泉之一。由于苔藓植物个体小,常与其他生物混生,要从野外获取一定量的纯样品相当困难,这已经成为开展苔藓植物研究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瓶颈。植

3、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早在1902年,Haberlandt就利用苔藓植物进行植[4]物组织培养,开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先河,但可能由于经济的原因,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比不上其它高等植物。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苔藓植物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的带动下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苔藓分子农场的出[4]现为苔藓植物的广阔利用带来了希望。然而,要筛选合适的苔藓分子农场的材料,需要积累大量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在以小立碗藓为代表的藓类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探讨具有油体的茎叶体苔类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油体是苔类植物特有的一

4、个细胞器,其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已经成为苔类植物最重要的分[5]类依据之一,其内含的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被认为是构成苔类植物生物活性成分[6]的主要化合物。从苔类植物(特别是从它的油体)中寻找结构新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已经成为近几年苔藓植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离体材料的油体很容易解体,加上多数的苔类植物已经远离大城市,要获得足够量的野生新鲜材料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组织培养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以及拯救稀有濒危植物的的有效途径之一。膨叶唇鳞苔(新拟)(Cheilolejeuneaventricosa(Schiffn.)X.L.He)属于细鳞苔科,亚洲1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

5、基金(No.20030269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470142)资助-1-http://www.paper.edu.cn[7]-大洋洲分布的稀有苔类植物,在我国的云南、海南和香港有零散分布。由于其油体大,数量少,它是研究油体发育过程的理想材料。本研究的目标是首次以膨叶唇鳞苔孢子为材料,尝试无菌培养的可能性,摸索组织培养的条件,确定孢子萌发类型,观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油体的形态结构,了解人工培养条件和野生条件下油体的形态结构差异,为探讨油体的系统分类价值提供科学依据。2.材料和方法膨叶唇鳞苔的野生材料由本文的第二作者于2005年9月采自于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海拔

6、600米的树干,新鲜的材料连同基质置于培养皿中,外包保鲜袋后置于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湿度40.5-50%的湿度,温度15℃,光照周期12小时明暗交替)培养,直到孢子体完全成熟。[8][9]实验所用的MS培养基按Murashige&Skoog(1962)和Sokaletal.(1997)配制,但不加氨基酸和维生素,加1%的蔗糖和1%的琼脂,pH调至6.2,按常规方法灭菌和分装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待用。培养用的孢子采自培养箱中已成熟但还没有开裂的孢蒴,先截取还没有开裂的孢蒴,用70%的酒精消毒,然后用无菌水漂洗3-4次,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用无菌水漂洗4次,并制成孢子悬浮液接种到培

7、养基上。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1200Lux,18℃的连续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隔5天在奥林巴斯(BX51)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凭证的标本保存在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表1次氯酸钠消毒的浓度和处理的时间Tab.1ConcentrationandtimetreatedofSodiumhypochloritesolution浓度时间(s)总接种数(瓶)未污染数(瓶)未污染率*(%)成活率**(%)35050100.00.02%55050100.00.0105050100.00.03505010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