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新进展

川崎病新进展

ID:38049550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川崎病新进展_第1页
川崎病新进展_第2页
川崎病新进展_第3页
川崎病新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川崎病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川崎病诊治新进展马江妮(专业:儿科)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首次报道,曾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易并发冠脉损害。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洲人发病率为高。在日本和韩国,KD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KD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尽管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与感染有关,比如立克次体、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反转录病毒等,但均未能证实。已经证实的是本病急性期存在

2、以免疫活化细胞激活为主要改变的免疫调节异常。目前,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制定以及治疗方案的探索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流行病学自日本首例报道后,我国台湾和大陆也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报道KD。近30年来,KD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从高到的排列依次为:日本(2002年151.2/10万)、韩国(2002年95.5/10万)、中国台湾地区(66/10万)和中国香港地区(39/10万).中国大陆和欧美尚无全国性的调查资料。KD

3、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种族、环境因素和遗传特征。年龄以5岁以下居多,约占84%-86%,10岁以上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5-1.8:1。KD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地遗传易感性,在日本1999—2000年发病的14163例KD患儿中有33位父母曾患KD,而且这些父母的子女KD再发和同胞患病的发病率分别是另一组的5倍到6倍。另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KD患儿发病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提示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美国的地区调查显示,KD与湿度过高增加呼吸道

4、感染的机会有关。本病再发率约为1%-3.0%。冠状动脉病变是KD的主要并发症。目前,本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诊断日本于1970年第1次制定了KD诊断标准,到2002年已经经过第5次修订,目前多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班推荐的诊断标准(2002年2月修订,第5版)。1.主要症状:(1)发热持续5d以上(但包括经治疗后发热<d天者);(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3)口腔表现:口唇潮红、杨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4)不定形皮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杨杰(5)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

5、水肿,掌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6)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本病[1]。如上述6个症状中只出现4个症状,但通过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可排除其它疾病,也可确诊为本病。2.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2]:(1)诊断标准中6项仅具3项,但在病程中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婴儿或>8岁年长儿),属重症。(2)诊断标准中仅4项,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管壁辉度增强(提示有冠状动脉炎)

6、,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葡萄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耶尔森菌感染等)。非典型川崎病的参考项目:①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②血小板数显著增多;③C-反应蛋白、血沉明显增加;④超声心电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壁辉度增强;⑤心脏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心包摩擦音);⑥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在KD的诊断中有以下临床问题要特别关注:①结膜充血系指双侧眼球结膜(典型部位在虹膜周围的无血管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充血,不伴疼痛和畏光,无水肿或角膜溃疡。若在裂隙灯下可观察到轻度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或前葡萄膜炎。②口唇

7、和口腔改变不伴咽扁桃体的渗出性改变及口腔溃疡。③皮疹以斑丘疹最多见,也可见到多形性红斑,但无疱状皮疹,会阴部明显,在急性期可出现会阴部脱皮。④急性期可见手掌和足底的硬性水肿、红斑,伴疼痛,在手掌与腕关节或足底与踝关节之间可见明显分界线。从指甲或趾甲开始的脱皮多发生于起病2~3周后,脱皮可扩展到整个手掌或足底呈“手套”或“袜套”样。⑤颈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无痛性,其直径>1.5cm,不伴红肿及波动感。K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故此,探寻

8、对KD及其合并症具有重要诊断及预测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必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研究者最近发现KD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明显升高[3],但其临床意义还需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一项9年的回顾性资料认为血清白蛋白<30mg/L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先兆指标[4]。另有研究表明贫血程度或ESR升高程度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在日本的Harada标准中提出了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WBC>12×109/L、Hct<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