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ID:38050981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_第1页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_第2页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_第3页
资源描述: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马英龙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善于主动探索求知,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视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课时定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具体教学要求和措施。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动力。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心地纯洁的小学生,要想向他们传授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首先得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

2、愿意学,乐意学。在教学实际中,我是这样做的:对低年级的学生,教育的重点以传授知识,建立各种正确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主。注意对学习进行听、记、口述、手写的训练,做好启蒙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教育的重点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主,加强对学生自已独立钻研,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索取知识的欲望,教师的学法指导,一定要跟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热效应”。反之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已有的积极性,才能持久、高涨,二者是互相促进的。要下一番苦功夫进行有计划的组织细致的工作,才能把学生引入自学的

3、大门。其具体做法是:1.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按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最后看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余数与除数”的观察和比较之中了,教室里马上寂静无声。几十秒钟的寂静,被一句“我知道了”的减声打破,同时许多天真的学生从眼神里进出胜利的喜悦,全班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我及时引导他们转入集体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每盘放4个,除数就是4,当除数是4时,余数就是1或2或3”。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又问“当除数是4时。除数有没有可能是4以外呢”学生肯定的回答:“不可能,因为有4个梨,又可以放一盘。”于是

4、大家得出结论:“余数都比除数小”这时。我想讨论到这可以结柬了。但还有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请他发言。;他补充说:“不仅这道题是这样,应该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样才准确”3,这是多好的高度概括呀!教师教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出这个规律,这样的教法,既不放弃教师主导作用,又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地灌给学生,而是学生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不满足于学的一点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奥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否

5、认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出发点。教学要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自学数学的起点,学习数学一般都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使学生认识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知识,这个未知晓的知识,对学生说就是问题。所以任何教学都应是表现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目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者是形影相随的。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要引起学生的好奇之感。只有那些新奇的对生活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和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探索的愿望。为此,成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教师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分不开的。提高自

6、学能力的训练。怎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热爱数学呢?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活动。因此,我每教一节课,都要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发,认识上确有所得,智能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要学。例如:讲10的组成和分解时,课前,我准备好了各种教具。如活动彩色长方形,找朋友图片等等,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10的来龙去脉,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刁的积极性。他们纷纷举起小手,要组合11,12……,分解11。12……。每一堂课,

7、我都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备课时要把学生好问、好学、好奇等心理特征备进去,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热爱学习,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只是一个前提和起点。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爱学,而且让学生善学。这才是关键,学生要善学,教师就得善教。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辟溪径,走自学之路。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提高,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导之“得体”、导之“得法”。教学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按一定的逻

8、辑顺序推移,达到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人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总是从实践中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认识的。是按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归纳法或演绎法的逻辑顺序来进行的。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是善于引导。3例如:在教学生学三角形认识之前,我要求每个学生找几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并且分别三根小棒的生发现它们的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