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案例2

心理咨询师案例2

ID:38051612

大小:4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6

心理咨询师案例2_第1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2_第2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2_第3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2_第4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2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案例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例青春期学生因自卑体貌导致社交焦虑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求助者小影是一名初中女生,一个多月前因被同学讥笑体型丰满,开始过分关注自身,之后出现睡眠差、自卑、害怕与人交往等症状,其心理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关键词:社交焦虑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小影,女,16岁,初四学生,身高161,五官端正,父母均为公司普通职员,家庭和睦。求助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情绪低落,睡眠差,过度关注自身

2、体貌,自我评价低,害怕与同学交往。个人陈述:一个多月前,下课和朋友开玩笑,朋友嘲笑体型丰满像个大婶,在加上发现自己喜欢的男生也在偷笑,突然就觉得自己真的不怎么样,又矮又胖,每天都要在镜子面前呆很久,越看越觉得自己很差劲,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没精神,和同学的关系也变的很差,和人交谈总是在担心别人会不会因为自己难看而议论自己,讨厌自己,也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家长老师都不理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很苦恼,于是前来咨询。三、咨询师观察:衣着整洁,与咨询师交谈正常,说话有礼貌,但说到与同学交谈时表情不自然,精神不振,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害怕与人交往也只局限在学校同学,未泛化,求助愿望迫切

3、。四、评估与诊断:评估诊断:1.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与同学交谈中,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睡眠差,情绪低落;2、害怕与同学交往;3、自我评价过低,存在错误观念。鉴

4、别诊断:1、与重性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

5、、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求助者的原因分析:1、生物因素:该来访者16岁,属于青春期。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这种矛盾使他们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因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特点而苦恼。2、社会因素:被同学讥笑体貌,受到伤害。老师父母不理解,缺乏社会支持系统。3、认知因素:个性追求完美,由于外部负性刺激,

6、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五、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睡眠,降低情绪反应;改善与同学的交往状况;改变其不合理的错误观念,纠正错误的自我评价标准,接纳自我。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小影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促进小影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六、咨询方案:(一)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

7、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本案例中小影的诱发性事件A是同学嘲笑长的胖,不好看;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小影的不合理信念B是“我长得胖同学都讨厌我,不愿与我交往”;“我长得胖,所以我哪都不好”;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在本案例中小影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是因害怕与同学交往而感到焦虑。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