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次滚动练习

第33次滚动练习

ID:38072597

大小:8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第33次滚动练习_第1页
第33次滚动练习_第2页
第33次滚动练习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33次滚动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高三历史滚动练习(33)2012312出题人:郑天玉1、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2、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签定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是()1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2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3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4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A、12B、23C、34D、2

2、43.“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情形被根本改变是在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4.清朝官员沈葆桢认为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会侵占“民间之田庐……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是:①沈葆桢非常关注民生②沈葆桢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人借修筑铁路侵略中国③沈葆桢的主张表现了清朝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排斥心理④沈葆桢害怕铺设铁路引起民变影响王朝统治A.①②B.③④C.①

3、②③D.②③④5、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你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与联合国的宗旨比较吻合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克己复礼”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B、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国粹,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出现于唐代C、风俗画是两宋时期画坛的最大亮点D、元明清时期,集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文人画成就

4、最为突出7、“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就像‘翻烙饼’,批孔与尊孔总是交替出现……还孔子以本来面目……难度真不小。”这也反映了历史A、仅仅是不可重演的过去                  B、只是史籍记载的过去C、是古人与“今人”的对话及其沟通过程    D、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过程8、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5 -                           

5、   - 6 -i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9、下列史实中哪些有可能是真的?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A.①   B.①②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0.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

6、;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

7、,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12.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

8、①表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②标志封建剥削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