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医药学

元朝的医药学

ID:38092950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元朝的医药学_第1页
元朝的医药学_第2页
元朝的医药学_第3页
元朝的医药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元朝的医药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元朝的医药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医药卫生的发展方面,有一些颇具特点的卫生保健机构和医疗思想;在内外交流活动方面,更富有开拓求新的精神。第一节医事制度的继承与创新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后,蒙古族医药卫生保健还处于较原始的状况。  虽然也积累一些医疗经验和技术,如正骨技术、灸术、刺血放血术,以及应用马奶酒等作为药物治疗方法等,但治疗疾病大多由巫医所掌管。医与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卫生保健制度也是较原始的。  蒙古国建立后,医事制度逐渐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医疗保健提出

2、迫切要求,得到迅速发展。这发展主要是通过继承蒙族医药经验,特别是汉族历代形成的先进医疗和卫生保健制度而实现的。忽必烈时期基本上形成了元代医事制度的完整系统。在此期间,他还引进了阿拉伯医学和医事制度。早在1237年,元太宗窝阔台吸取宋代经验,始于燕京等十余路设置了惠民药局,以奉御田阔阔、太医王璧、齐楫为局官,给银五百锭为规运之本,择良医以疗贫民之疾。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了太医院,其官员为正二品,掌医事、制奉御药物以及领各属医职等。1261、1263年,忽必烈又先后建立了大都惠民局和上都惠民局,其官员为

3、从五品,掌收官钱经营市药、修剂,以惠贫病之民。1262年,太医院使王猷、副院使王安仁提出关于“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友”,提倡兴办医学教育的意见,仿效宋徽宗创设“医学”,进行医药生徒的培养教育,提高医师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为了满足统治阶层蒙、回、汉族官员,以及日益增多的回回士兵民众等的需要,于1270年创设了“广惠司”(原名京师医药院),其提举为正三品,级别仅次于太医院,掌修治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的官员和回回医不断增加。忽必烈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淘汰不合格医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

4、“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籍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为太子保健服务的“典医监”等机构。1288年还在地方设立了“官医提举司”,管理医户差役词讼等事务。1292年,于广惠司下建立“回回药物院”,职别从五品,专门管理回回药事,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294年又建立掌医监及广济提举司,管理修合药饵,以施贫民。至此,元代的医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较完整的医疗保健制度。元代的医事制度,给予医官待遇和职务也是较高的,这说明医药卫生在当时地位和作

5、用。第二节医学基础研究与营养学成就忽思慧忽思慧,蒙古族营养学家。元仁宗延祐年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等工作。他积十余年之经验,吸收总结历代有关饮食营养、烹调技术、食品、食用药物、名医食疗用方等,于1330年整理编撰成《饮膳正要》一书,共三卷,其内容极为丰富。对阿拉伯饮食、药用食物方面也颇多记述,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葱(洋葱)、回回青、回回小油,以及必思答(开心果)、阿剌吉酒、舍尔别等数十种之多。并对上述食物和药物烹调而成的粥、汤、羹、浆等营养品和饮料作有介绍。如:舍尔别,即糖浆类制剂,是成

6、吉思汗时由阿拉伯引入,再由太医撒必仿制,后来逐渐在各地生产。糖浆制剂既是美味饮品,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又如八儿不汤、撒速汤等,则是来自印度的饮食;马肫方(即膏子药方),也来自印度。《饮膳正要》在药物方面很注意对未收入本草书的药物采集研究,如,所强调:“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4。卷三分可作食用的药物为: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七类,计二百种。每种食用药物按药用介绍其性味、主治,并重点论述食疗、饮食制作和饮食宜忌等。杜本杜本(1276—1350),字清碧,人称清虚先生,清江(今属江西)人。  元天顺帝时召

7、为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他专心增订敖氏十二舌苔图为三十六图,并列治法与方药,于1341年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书。他使中医学舌诊水平有所提高,每一病理舌苔图,均记其证候、治法、方药以及若干鉴别方法等。  滑寿滑寿,字伯仁,河南襄城人。精于针灸医学,对十四经学说尤有研究。  他提出并强调人体任脉与督脉应与十二经脉有着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见解和论证集中表述于《十四经发挥》。关于十四经脉的注释、发挥以及补记、说明各经脉所属经穴,奇经八脉循行内容等,对中医学理论发展和针灸医学的丰富有重要贡

8、献。另一重要贡献是1359年撰成的脉学专著《诊家枢要》,书中就脉象在临床诊断上的学术价值和切脉辨证的方法,以及各种不同脉象的主病等,颇多独到见解,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发挥过重要作用。王好古王好古(1200—?),赵州人。尝任医学教授,他在医学理论上较重视人体内在因素在发病上的意义,对药物学尤多研究,于1289年积生平经验撰成《汤液本草》三卷。首先叙述药性总论,并引用李东垣《药性法象》及《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