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

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

ID:38202895

大小:88.6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6

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_第1页
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_第2页
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_舒婷_致橡树_艺术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文新解]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在1979年第4期的《诗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青年读者更是十分喜爱这首具有对理想爱情现代意识、感情深沉、构思别致的爱情诗。有不少年轻人在婚礼上激的情朗读这首诗,借以表达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因为这首诗的发表,年轻的诗作者在诗坛崭露向往和追求头角,并且作为新时期重要诗人之一,崛起于中国诗坛。——舒婷《致橡树》艺术解读今天,当我们阅读和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首先可以向学生交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一天晚上,当作安徽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李桦者与一位老诗人,沿着厦门鼓浪屿高高低低的小巷散步时,老诗人向构思,把这种生活的感受转化为艺情观。诗人将

2、抒情主体“我”转化为她说起自己坎坷而丰富的一生,说术感受,转化为美丽动人的诗篇。可一棵木棉的形象,将相爱的另一方他认识很多女性,却没有一个能使以说,一个敏感和善思的人,总会得“你”转化为橡树的形象,并以“致橡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极温柔叫天下到生活更多的馈赠。树”为题,采用象征、拟人等手法,直男人不觉愿意当骑士,但头脑却简爱情,是一个闪光迷人的字眼,接抒发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情表白。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有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为之深情这种表白寄意于象,情理交融,是欧聪明努力,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地歌唱,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因美抒情诗歌最常用的写法。舒婷受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洗脸不洗此

3、,每一个挖掘爱情题材的诗人,都到欧美诗歌的启发,但在诗境的创脖子的,就算她成绩斐然又外貌出要注意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感受角造、诗意的表达上又有着自己独特众但一张开口,男人就抱头鼠窜,舌度,对爱情做出自己独到的阐释,这的追求。锋之锋利言词之毒辣,足以使周围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启人深思的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寸草不生。”这话引起舒婷的共鸣,诗篇。《致橡树》在这方面处处体现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山但她反过来一想,又觉不平:“但是,了诗人独到的追求。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一、独特的思考化成了巧妙的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人十全十美?”进而

4、引发了她对男女艺术构思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理想爱情的思诗是研究构思的艺术。陆游说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考:“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过:“诗无杰思知才尽。”因此,诗人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的关系是共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在写诗前总是要煞费苦心,为诗找⋯⋯/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到巧妙的构思。《致橡树》的构思无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光、春雨的给予。夜不能寐,于是有疑是巧妙的,这种巧妙直接源于诗//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了《致橡树》。”人对爱情问题的独特思考。在诗人/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

5、我懊丧⋯⋯/从这个创作背景可以看出,一看来,“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次偶然的散步和交谈,触动了诗人棵树的体验”,真正的爱情应该像一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的灵感,引发了她的思考,才诞生了棵树和另一棵树之间的关系。这种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这首著名的诗篇。由此可见,诗作者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既是诗歌构思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应当学会留心生活,珍惜生活在自的契机,又直接转化成了诗题与诗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己心灵中引发的种种微妙的波动,境,使整首诗的艺术构思自然巧妙,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同时还要学会思考,通过思考

6、逐步水到渠成。接下来的任务,只是寻找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拓展和深化生活的感受,并且通过两棵什么样的树,来寄寓诗人的爱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2005年第11期45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这样把对爱情的独立思考转化成了成了强烈的对比,“绝不像”“绝不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又通过巧妙的艺学”“也不止”“甚至”等感情色彩强辉煌。”这首诗也是借助形象抒发感术构思逐层深化了自己对爱情的新烈的词语,突出强调了木棉所追求情,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深沉之爱。理解,充分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这的爱,已超越了世俗的攀援、痴情、但舒婷的诗首先在构思上与它不也是

7、这首诗风靡一时,受到读者欢慰藉、衬托、给予等层面,进入了一同:第一,裴多菲的诗采用的是自我迎的重要原因。个新的精神境界。“我必须是你近旁倾诉式,用的是第一人称,舒婷的诗二、创造新颖的意象构成诗的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采用的是向对方倾诉式,用了第二内在统一体在一起。”至此,一方的主体意象“木人称;第二,裴多菲用比喻形象创造这是一首情理交融的爱情诗,棉”在多重比较中突然跃出,挺立眼意境,靠比喻形象的转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