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5】专业对口

【2017.6.25】专业对口

ID:38203020

大小:315.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1

【2017.6.25】专业对口_第1页
【2017.6.25】专业对口_第2页
【2017.6.25】专业对口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7.6.25】专业对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白马非马,奇葩招录何时休2000多年前,公孙龙提出了一个烧脑子的命题——白马非马。他大概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把它搬进现实之中。继山西吕梁市人社局闹出“世界历史学”不是“历史学”的笑话以后,徐州市的一位考生纪元也躺枪。2016年,纪元参加徐州市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并取得所报岗位笔试和面试双第一。当年8月1日,纪元被徐州市人社局告知,后期审查时,发现其研究生毕业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而报考岗位专业需求为“中国语言文学”,属专业不符,纪元的录取资格被取消。徐州人社局振振有词,说自己是依法办事,之前报名考试阶段没有发现问题是工作失误,之后则是勇于改错。人社

2、局依据的是《2016年徐州市公务员招录考试专业参考目录》,可是徐州市的规定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是参考了教育部门的专业分类、国家以及省一级的人事部门的相关规定才出台的。人社局并非高校专业分类的专家和权威部门,这样的标准当然得请教教育部门。从常识上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就跟白马非马,“世界历史学”不属于“历史学”一样荒唐,公孙龙提出的是一个逻辑学命题,对它的争论是有现实意义。而徐州市和吕梁市的人社局则完全陷入到了文字的迷宫里,在名字的措词不同上做文章。公职人员招考录用强调专业对口本身并没有错,这也符合公职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但相比于在专业名称上抠

3、字眼,更该考察的还是实际工作能力。之所以招一个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想必看中的正是其文字功底,文字功底才是考察的对象。徐州人社局拿着自己的一纸规定,表面上看是依法行政,铁面无私,眼里容不得沙子,是对其他考生的公平,其实是不管国家有关规定,无视常识,自说自话的乱作为。反映出的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衙门作风。出了问题,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对公民权利缺乏必要的尊重,用生硬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是生搬硬套。我相信,人社局只要是抱着对考生负责,对职责负责的态度,这种问题并不难解决。有大把的规定支持录用纪元,可人社局恰恰选择了最站不住脚的一种。昨天最新的消息,徐州市政府已经成立调查组,

4、展开专项调查。徐州市政府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值得点赞。可是这样一个存在明显硬伤的案子,闹上法庭其实已经说明管理体制的死板和僵化了,而借助舆论的力量,才引来更高部门的介入,则更说明纠错机制的失灵。(via人民网)专业“差一个字都不行”的大问题专业“对口”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由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工作,大抵没人会反对。不过,最近有两则报道,涉及公务员考录过程中报考者专业与用人单位开列单位的“对口”争议,颇耐人寻味,理应引起重视和反思。一则是,今年3月参加山西省吕梁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刘某某,因毕业证专业是“世界史”而不是招聘计划要求的“历史学

5、”,虽然在笔试中脱颖而出,却在面试资格复审时被认定为“填报虚假报名信息”,结果一度被取消面试资格。还有一则是,去年参加了江苏省徐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纪某,临近录用公示,被当地人社局审查发现,其研究生毕业证上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不是“中国语言文学”,最后因“一字之差”而失去了苦苦追求多年的进入“体制内”的机会。人们不能从两则报道的片言只语中去揣测审查单位拒绝报考者是有意刁难,因而相信这是考录过程中“规范操作”“严格程序”的结果。问题是,正如前述网帖的“温馨提示”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的,类似现象远非个案。所以,更应该追问的是,教育部专业目录与公务员考录专业不

6、时出现的这种“不对口”冲突,是否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既有规定之下,考录单位是否在工作细节上还有待完善?此其一。其二,是事件的处置层面。在两起案例中,多少有些令人看不明白的是,两位报考者都通过了笔试审核,“走得更远”的纪某几乎只差了“临门一脚”,前后如此矛盾的“资格审查”结论,最终只能由当事人承担全部后果,这样的处理是否公平?特别是在纪某的遭遇中,当他拿出作为上一级的江苏省招考要求作为佐证时,当地人社局却反而强调按地方目录来执行,一句“规定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就推脱了主管者和审核者的双重责任,这样的做法又是否妥当?第三,是公务员考录的专业“对口”问题。前

7、面已经强调,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可否认,然而在每年公务员考录涉及的林林总总门类里,这样的“对口”操作层面落实到什么标准、执行到什么程度,显然是需要不同部门根据招录岗位性质和需求来权衡确定的。那么,对那些综合事务类、文字类的岗位,究竟是应该侧重专业限制,还是要注重综合能力?是否一定要强调“科班出身”,甚至“专业一致”?又该如何让公务员考试真正符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差一个字都不行”看似只是报考者的专业是否和要求一致之争,折射的却是公务员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