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

ID:38269950

大小:263.9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6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_第1页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_第2页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_第3页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_第4页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形象思维与科普创作中国科普研究所王洪形象思维的普遍性所谓形象思维(又叫直感思维),就是用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活动。表象是一个哲学名词,它的含义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形象思维并非子虚乌有之物,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在还没有语言以前就已经有了简单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形象思维。至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的出现,无疑比语言的产生要晚得多。还在吃奶的婴儿就已经能够进行初步的形象思维。甚至像蝴蝶、蜜蜂、蚂蚁等昆虫,也能够进行一些比较低级的形象思维。当然,动物的所谓形象思维与今天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科学家的想象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传统

2、的观念,认为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科学家用逻辑思维,这样把两种思维方式截然分开,实际上违背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事实告诉我们,不仅艺术创作必须依靠形象思维,科学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家的头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常人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高尔基说过,“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总之,想象(包括联想和幻想)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科学家都是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的。法拉第

3、通过实验发现,撒在纸上的铁屑在靠近磁场时呈现散射的线状排列。于是他想象:在磁场内必定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磁力线”;瓦特坐在火炉旁边,蒸汽冲动壶盖哧哧作响,这一现象启迪了他的想象力,促使他终于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也是在看到“苹果落地”之后才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想象出原子的内部正如同一个微观的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学说……。近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时,他是这样设想的:东方西方各有一道闪电同时闪击一条东西向铁道的轨道,这时,对于站立在这两道闪电中间的路旁观察者来说,这两道闪电是同时发出的,但对于坐在一列由东向西

4、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的观察者来说,这两道闪电是西方先亮而东方后亮。如果火车以光速(30万公里/秒)前进,那么坐在火车上的观察者就不可能见到东方的闪电,因为从后面过来的闪电永远也追不上以光速前进的火车。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他是这样设想的:一台升降机在一个恒定力的作用下垂直向上运动,有一束光横向穿过升降机的一个侧面窗口而直射在其内壁上。当升降机以极高的速度上升时,光线会出现下偏现象。由于光本身具有质量,而惯性质量等效于引力质量,于是爱因斯坦断言,光在引力场中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同样,以光速水平抛出的物体,其运动轨迹也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出现弯曲。我

5、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上述两个理想实验,完全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想象来进行的,它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果离开了形象思维,不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上述两个理想实验就无从谈起,而相对论——这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伟大学说——也就不可能问世了。爱因斯坦本人曾经说过,解开科学之谜“并没有逻辑的途径”。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形象思维对于科学的发现、发明、创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1科普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言之无文,其行不远”。科普作品是科学

6、与文艺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文采,就抓不住读者。为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揭示现代科学技术的奥秘,固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否则不能“以情动人”。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者结合起来,就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既保征了作品的科学性,又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有人把科普创作的这些原则归纳为立脚于科、着眼于普、给人以趣、动人以情,这就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科普作品毕竟不像教科书,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当过学生的人都有体会,你必须切实认真地把教材读懂并记住(且不管你有无兴趣!),否则就难以通过考试和考核,达不到教学要求。而科普作品则不然,正如

7、花儿要依靠其自身的芬芳气息和鲜艳色彩来招引它们的虫友一样,科普作品需要依靠其本身引人入胜的魅力来抓住读者。科普创作要求语言准确、鲜明、通俗、生动。高尔基说过:把复杂、奥妙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才能。每一位科普作者都需要培养和锻炼这种才能。科普创作是以语言为工具来介绍科学内容的(科学画除外),无论是科学内容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提炼,还是文章结构的安排,都要借助于语言。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直接关系到作品水平的高低及其社会效果。文不厌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脱稿之前不妨多看几遍,遣词造句要反复推敲锤炼,提倡字斟句酌,“一语贴切,则全篇增色”。伊

8、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生动形象的描绘,贴切传神的比喻,新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