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_台阁_涵义考

宋代_台阁_涵义考

ID:38285394

大小:137.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宋代_台阁_涵义考_第1页
宋代_台阁_涵义考_第2页
宋代_台阁_涵义考_第3页
宋代_台阁_涵义考_第4页
宋代_台阁_涵义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_台阁_涵义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第1期宋代“台阁”涵义考杨芹曹家齐[摘要]“台阁”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关于“台阁”之涵义,以往学者之解释尚有未尽处。本文从解读现存涉及“台阁”一词的文献材料入手,证明“台阁”在北宋时可视为御史台和馆阁的一种合称或别称,南宋时则又包含龙图、显谟等诸阁。宋人在使用该语时,往往因为场合的不同和表达的需要而侧重于某一方面,但有时亦可并举。“台阁”涵义之演变,与唐宋以来职官制度之变化及御史台、馆阁等官地位之荣显有密切关系。[关键词]宋代台阁御史台馆阁诸阁〔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1-

2、0124-04“台阁”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关于宋代“台阁”之涵义,长期以来,学者们或模糊①不清,或依汉制而解释为尚书台(省)的别称。龚延明指出“台阁”一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涵义,关[1](P260)于宋代“台阁”则称:“(唐宋)三省官与御史台官之别称”;“(宋)秘书省、馆阁官的略称。”这一解释颇有见地,但惜未能展开讨论;辨正之余,似乎还不够确切。笔者欲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存文献记载,再对宋代“台阁”之涵义作些探讨,并略索其源流。史载:【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将范镇所定之乐】下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2](P10790)往观

3、焉。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侍从官指诸阁学士、待制以上和皇帝亲近之官。此处既将“三省”、“侍从”与“台阁”并列,“台阁之臣”显然不能包括三省官,当然,亦不包括侍从官。那么,“台阁”具体何指?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工部郎中、知制诰苏颂曾上言:“国朝近制,进补台官,皆诏御史中丞、知杂与翰林学士更互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曾经通判者中奏举充三[3](1092册,院。其未历通判者,即许特旨,方许荐为里行。倘非其人,或至连坐。所以慎重台阁之选也。”P242)苏颂的上疏中,御史中丞、御史知杂、御史里行皆为御史台的官员。御史台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官

4、,[2](P3869)“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则其官员人选的选择亦必然引起皇帝和朝臣的重视,即便是不及资格而除台官的里行也有相当严格的选拔条件。而苏颂言此,恰是因为此前王安石要破格提拔其学生、前秀州军事判官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一事,而苏颂本着“三院御史须中丞、学士荐举朝臣”的典故,决意封还该词头。之后,苏颂仍拒绝草拟诏命,并言:“今朝廷清明俊乂并用,进任台阁,动有成规。而定以远州幕官,非有积累之资,明白之效,偶因召对,一言称旨,即授台官”,“寖渐不已”。且不论苏颂等人在此事件中的态度,仅在其上言中,“台阁”一词

5、就出现了两次,而且都非常明显地代指御史台,则宋代“台阁”的意思在这里有了很明确的注脚。那么,“台作者简介杨芹,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①尚书机构在西汉末开始设置时,是以“尚书台”的名称出现的;南朝梁时,才正式改称为“尚书省”。-124-阁”是否只是御史台的别称呢?有记载云:【范纯仁】兄纯佑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毂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2](P10282)是。”从中不难看出,台阁与馆阁还有着一定关联。关于此

6、事,《宋名臣言行录》的记载较详,言“【范纯仁】知襄城县,伯兄久病心疾,公承事照管汤药、饮食、居处、衣服,必躬必亲,如孝子之事。严父贾文元守北都,辟掌机密;召编校秘阁书籍,皆以兄病辞,不赴。富文忠公责之曰:‘台阁清资,人[4](P251)岂易得?小官出常调亦难事,何必苦辞?’”“编校秘阁书籍”正好交代了“试馆职”的具体内容。宋代的馆阁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亦称“三馆”,合称“崇文院”)和秘阁(端拱元年建于崇文院内)的总称,是“典掌禁中图书之府,编书、校书、读书之局,储养名流贤俊、备咨询访问之地,更是[5](P145)培养两制、执政以至宰相等高级官僚之

7、所”。三馆秘阁四局各置官职,而带此贴职者,不惟有赏劳嘉善之义,亦备候选。在宋人的心目中,“馆阁”不仅“清要”,而且有一定的品式典宪,置身其中者往往需要有较高的修养。当范纯仁以兄病辞馆职时,富弼责之曰:“台阁清资,人岂易得?”很显然,馆阁当在“台阁”的范围之内。上文所引史料之文义,明白地昭示出宋代的“台阁”已经不是“尚书省”的古称,而更可能是对某些机构名称关键词的抽取和组合。有宋一代,严格意义上说,称“台”的中央机构只有御史台,而最直接称“阁”的则是“馆阁”,“台阁”应可理解为御史台和馆阁的一种合称或别称。如《宋史·戚同文传》有云:【戚同文】“筑室聚徒

8、,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2](P13418)先、郭成范、王砺、腾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