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

ID:38370572

大小:276.5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6-11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_第1页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_第2页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_第3页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_第4页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暑温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008.91病案举例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中性78%,淋巴22%。瞳

2、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2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3、确立治法。4、选择处方。3一、概述1、定义: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2、沿革:《内经》中有病暑之名吴鞠通首创暑温之名,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3、类型: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暑温兼证暑湿兼外寒暑温类证:冒暑、暑秽、暑厥、暑风、暑瘵等4二、病因病机1、病因:暑热病邪挟湿——暑湿病邪2、发病条件:天气炎热外界条件天暑下逼,地湿上蒸贪凉受泠兼受外寒体内条件

3、元气素虚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5病理变化:暑入阳明暑伤津气津气欲脱阳气外脱暑湿困阻中焦暑湿弥漫三焦暑湿化燥暑伤肺络暑入营血暑入心营痰瘀滞绺暑入血分暑热动风暑伤心肾6三、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病变过程中变化多、传变快,易有津气外脱、内闭、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2、鉴别诊断: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主;暑秽:为暑秽交阻中焦脾胃之病。湿温:参“湿温”章73、辨证环节:)辨病邪性质,明有无兼挟——辨兼湿、寒等邪,以判断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旱湿兼寒等

4、病证。)辨热势高低,明病情轻重——热势愈盛,持续越久,越易发生变证)辨病理特点,明传变趋势——“风火痰”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注意神志异常、呼吸微弱、抽搐、面色苍白、脉细微等症状的发生。8四、辨证论治治则:清暑泄热治疗大法: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91、气分证治(1)暑入阳明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无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治法:清暑泄热, 如津

5、气受伤兼益气生津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10(2)暑伤津气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11(3)津气欲脱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刷喝欲脱,脉散大。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血压下降)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方药:生脉散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12(4)暑湿困阻中焦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

6、脘痞身重,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13(5)暑湿弥漫三焦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 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 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142、营血分证治(1)暑伤肺络(暑瘵) 症状:身灼热,烦渴,头目不清,骤然咯血、衄血,咳

7、嗽气粗,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壮热之后,来势急,出血量可多可少,但如见面苍、唇紫们烦躁不安,应引起高度重视。治法: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方中去荆芥、豆豉、薄荷等,如有阳气外脱之象,应及时用补气固脱法。)15(2)暑入心营症状: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神昏,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舌红绛,脉细数。 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舌绛,脉数。(暑厥)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 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

8、,或用红灵丹、行军散等成药。16(3)暑热动风(暑风、暑痫) 症状:灼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高热之后,如抽搐持续则预后不良,或易留下后遗证。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本证的治疗应注意祛除引起动风的原因;每与清心开窍剂同用;对痰涎壅盛者,加用胆星、天竺黄、竹沥或猴枣散以注意清化痰热,或及时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