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

ID:38416963

大小:4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2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_第1页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_第2页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_第3页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柳塔煤矿薄基岩下巷道掘进技术研究侯志成(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大柳塔煤矿陕西神木719315)摘要:针对大柳塔煤矿22614综采工作面顺槽过薄基岩区,优化支护形式与参数,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为类似条件下顺槽的掘进提供借鉴。关键词:薄基岩;联合支护大柳塔煤矿22614综采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在2.6~45m之间,为防止掘进引发顶板冒落或溃水溃沙等灾害发生,需针对地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安全掘进。1薄基层段地质条件1)伪顶:炭质泥岩,厚0~0.52m,灰色、灰褐色,水平层理发育。2)直接顶:砂质泥岩、泥岩,厚1.75~9.61m,水

2、平层理发育,含植物茎叶化石。3)老顶:粉砂岩为主,13.1~40.4m,部分区域为砂质泥岩、中砂岩、粗砂岩。部分区域近上部风化,风化层厚一般1.0~3.0m,风化后岩石物理强度降低。4)煤层厚度4.8~5.8m,平均厚5.43m,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5)进一步钻探数据表明22614顺槽掘进最薄区域在回顺12联巷附近,其上覆基岩厚度小于10m区在回顺1硐室(距切眼1822m)至10联巷(距切眼2033m)间,部分区域基岩风化严重,物理强度较低。基岩之上为富含水的砂砾石层。2薄基岩段掘进技术2.1顶板岩性的探测为准确掌握巷道顶板岩性,采取现场钻探方

3、法,以确定合理的循环进尺及支护方式。2.1.1坑道钻机钻探22614回顺(1)回撤通道向里540m处前15m、前30m、后15m、后25m处各施工一个钻孔取芯;22614回顺(2)内与回顺(1)平等位置处前10m、后20m处施工一个钻孔取芯;连采队掘进时,每50m施工一个探顶钻孔,基岩厚度大于12m时,每100m施工一个取芯钻孔。2.1.2、锚索机钻探4每循环用锚索探顶板岩性,掌握顶板状况。2.2循环进尺确定严格执行短掘短支。正常基岩厚度+顶煤厚度大于6m、小于15m时,顶板无异常情况下循环进度不大于6m;正常基岩厚度+顶煤厚度小于6m时,顶板淋水

4、大、裂隙发育时,循环进度不大于3m;在顶板破碎,施工过程出现顶板掉渣等现象时,循环进度不大于1m。2.3支护方案2.3.1支护方式巷道留设400-500mm底煤,保证巷道高度的情况下,将其余煤层留在顶板上,顶煤平均1.4m。采取锚杆+钢筋网+锚索+W钢带+架钢梁棚联合支护方式。2.3.2支护参数顺槽设计宽度5.4m,高度3.8m。1)锚杆间排距为1*0.8m,每排6根,锚杆规格为¢18mm×2.1m螺纹钢锚杆,;钢筋网网孔为100*100mm,2.8*1m。2)锚索及钢带支护:根据顶煤与基岩的总厚度确定锚索参数,确保锚索锚固段在基岩段,有利于锚固力

5、的形成与稳定。(1)当(顶煤+基岩)厚度大于7.0米时,采用¢15.24mm×6.5m锚索补强支护,排距2米,每排2根。(2)当5.5米<(顶煤+基岩)厚度≤7.0米时,采用¢15.24mm×5.0m锚索+4.2m长W钢带补强支护,排距2米,每排3根,锚索中间一根锚索沿巷道中心线,间距1.8m,两巷两侧锚索分别距帮0.7m、0.6m。(3)当4.0米<(顶煤+基岩)厚度≤5.5米时,采用¢15.24mm×3.5m锚索+4.2m长W钢带支护+架棚补强支护;锚索及W钢带排距2米,每排3根,锚索树脂增加为4卷加强锚固效果,架棚采用11#工字钢有腿棚,棚距

6、1米,棚与棚之间用横拉杆(φ24*1500mm(1000mm)圆钢)连接;钢梁棚由外向工作面进行支护,不贴帮的棚腿采用道木或背板垫实杀紧。3)联巷口段顶板支护:联巷开口支护长度为5m。采用锚杆+钢筋网+锚索+钢梁,钢梁长4.5m。锚杆间排距为1*0.8m,每排6根;锚索间排距1.7*2.0m;每排3根。每个联巷口架三架锚吊梁。44)调车硐室顶板支护:采用锚杆+钢筋网+锚索+W钢带。锚杆间排距为1*0.8m,每排4根。锚索间排距1.5*2.0m,每排3根。2.4施工组织巷道掘进完毕后及时进行锚杆支护,锚杆支护完毕后进行锚索支护。每一循环掘进完毕,锚杆

7、锚索必须支护到位后方可进行下一循环作业。锚索支护到位后架设无腿棚,保证无腿棚滞后工作面不大于2m。随后架设有腿棚,滞后工作面不得大于12m。3支护效果为验证支护效果,每50m布置一个顶板离层仪,观测顶板离层情况。说明:测点1处基岩厚度3.2m,测点2处基岩厚度4.6m,测点3处基岩厚度5.5m。从顶板离层数据分析看,锚索支护后与锚杆支护后顶板离层幅度基本一致,架棚后顶板趋于稳定,2个月后顶板无基本变化,巷道支护达到了效果。4结论1)针对基岩薄、自承力差的特点,通过优化支护参数,加强支护,锚杆与锚索将顶煤与基岩绞合为一体,提高了组合梁的强度和承载力,

8、钢梁与组合梁形成一共同承载体,对上覆岩层形成了有效支承。2)目前巷道已交付6个多月,巷道变形基本无变化,实践表明联合支护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