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

ID:38792004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古诗二首课时两课时第1、2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过程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互动修改意见导入环节第一课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杭州的飞来峰呢?(出示图

2、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齐读古诗。学生汇报。学生串讲诗意。自由朗读感悟。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一)学

3、习《登飞来峰》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1)小组试说。(2)指名汇报。(3)小结4、指名串讲诗意。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齐读古诗。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6、学生质疑,重点解

4、读:(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学习过程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互动修改意见导入环节学生背诵古诗。学生

5、回答。学生齐读课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指名背诵《登飞来峰》。2、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3、出示板题,读题、释题。(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齐读古诗。学生汇报。学生串讲诗意。自由朗读感悟。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祥元年有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的。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1、生自由读

6、,交流汇报对诗意的理解。2、是补充,帮助理解。⑴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的小岭,从侧面看庐山像险峻的山峰。⑵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⑶不了解庐山真正的样子。⑷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⑸指名串讲诗意。3、指导感情朗读全诗。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古诗。提问: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小结: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诗人站在山中。进了庐山,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却看不

7、清庐山的全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看出。4、这首诗中那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5、再读感悟。小结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题西林壁不识(果)只缘(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客观全面的认识事物)课后反思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

8、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