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的解剖结构)

ID:38808465

大小:46.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9

皮肤的解剖结构)_第1页
皮肤的解剖结构)_第2页
皮肤的解剖结构)_第3页
皮肤的解剖结构)_第4页
皮肤的解剖结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皮肤的解剖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位于体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角质层,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皮肤与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2~2.0m2,新生儿约0.21m2。不包括皮下脂肪层,皮肤厚度约为0.5~4mm,其随年龄、部位和个体差异而异,如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厚度约为0.5mm,而掌跖部位皮肤最厚,可达3~4mm。   皮肤表面由许多皮嵴和皮沟形成,略隆起的为皮嵴,凹下的为皮沟。皮嵴部位常见许多凹陷小孔,称为汗孔,是汗腺导管开口部位。皮沟深浅不

2、一,将皮肤划分为许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皮肤,在手背、颈部等处最为清楚。足趾及手指曲侧的皮沟和皮嵴平行排列构成的特殊涡纹状图形称指纹,其形状由遗传因素决定,终生不变。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与其下的组织相连,其中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各种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位于皮肤的最外层,来源于外胚层,属于复层鳞状上皮,是日常化妆品直接接触的部位,主要有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和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ocyte)两大

3、类。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1.角质形成细胞  也叫上皮细胞,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在分化过程中最终形成角蛋白,故又称角蛋白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及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根据角质形成细胞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可将表皮分为5层,由里向外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stratumbasale)   位于表皮的最里层,由1层排列呈栅栏状的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细胞长

4、轴与真皮-表皮交界线垂直。核较大,卵圆形,细胞质深嗜碱性。它是未分化细胞,代谢活跃,不断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以更新表皮。基底细胞内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其含量多少与皮肤的颜色是一致的。   基底层与真皮的相交面呈波浪状,表皮向真皮伸入的部分称表皮脚,真皮向表皮突出的部分称乳头,两者相互镶嵌,其间交界处用PAS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0.5~1.0μm厚的紫红色的均匀质带,称之为基底膜带(basementmenbranezone,BMZ)过去称基底膜,将表皮与真皮紧密连接起来。此膜具有渗透的屏障作用。(2)棘层(straat

5、umspinosum)   位于基底层上方,是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棘细胞构成,胞核较大呈圆形,胞体比较透明,细胞轮廓渐趋平。在棘细胞间可散有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最深层的棘细胞也有分裂功能,参与基底细胞共同组成生发层。电镜下,棘层上部细胞胞质中散在分布许多200~300nm椭圆形有膜颗粒,称为膜被颗粒,也称为角质小体(keratinosome)或Odland小体。(3)颗粒层(granulomalayer)   位于棘细胞上方,在角质层薄的部位由1~3层棱形或扁平细胞

6、构成,而在掌跖等部位细胞可厚达10层,细胞长轴与皮面平行。细胞核和细胞器溶解,胞内可见大量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HE染色示强嗜碱性的透明质颗粒,故名颗粒层,这些颗粒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可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这一层对于化妆品使用效果起着重要作用。(4)透明层(straumlucidum)   位于颗粒层和角质层之间,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HE染色可见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光镜下胞质呈均质透明状并有强折光性,胞质中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形成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5)角质

7、层(stratumcouneum)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表皮从基底层形成细胞,并增殖、分裂,向上层逐渐推移,细胞也逐渐形成角蛋白,而最后至细胞衰亡、脱落。这个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细胞动态变化,称为角质化。一般表皮的角质化过程约需27天时间。由于化妆品是涂抹在皮肤的表面即角质层上,所以角质层的机能和状态与化妆品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基底层细胞分裂、逐渐分化成熟为角质层细胞并最终由皮肤表面脱落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角质细胞间桥粒逐渐消失,并有规律的脱落,即干

8、燥的死亡细胞呈鳞状或薄片状逐渐剥离,即皮肤在这一层进行生理性脱落,衰亡的表皮细胞自动脱落。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基底细胞分裂周期为13~19d。分裂后形成的新生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的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部的时间为14~42d,从颗粒层表面再移至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