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

ID:3917426

大小:653.5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25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_第1页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_第2页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_第3页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_第4页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河北学刊HebeiAcademicJournalNov.,2009V01.29No.6从“存在"的视域看“道德应该”的张蓬(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社,陕西西安710065)悖论[摘要]‘‘道德应该”是当下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史上对于“道德应该”为“信”的哲学论证都不免陷入某种理论困境,因此,“道德应该”作为问题要从“存在”说起。在“存在”作为“无”而具有的“可能”视域中,“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其悖论意义是指从“道德应该”的规劝出发,沿着人们为“信”的逻辑轨道,必然地推出与其正相反对的“道德不应该”的规劝也是道德的,正相反对的

2、“应该”与“不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是等价的。“道德应该”的悖论特质来自于“存在”。“存在”作为“无”体现为“可能”。由存在的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正相反对,就使得在“存在”作为“可能”之“好”、“善”的区别里,已经包裹了“道德应该”的悖论意义。“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的论断,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对“道德应该”普遍必然之绝对意义的理性依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追求以普遍必然的“道德应该”作为道德践行评价标准的理论迷雾中警醒。[关键词】道德应该;存在;可能;自由意志;悖论[作者简介】张蓬(1956一),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人文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6—0062—06[收稿日期】2009一09—05如何才是道德的?道德是如何可能的?这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中学与西学各有不同的发问、理解与解答方式。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依血缘宗亲关系而建立的“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政治王道与心性道德的践行教化系统被知识论思维背景下的伦理法则的普遍性诉求所取代,伦理与道德以“学”为圭臬,辅以知识论视野下的规范性伦理之学。这种伦理之学对普遍性道德原理的追求,使我们的伦理与道德学院化,并辅以意识形态的规制,使得我们的伦理之学亦如天赋原理,以普遍性之逻辑

4、预设为前提,来确定某种可以判断“如何才是道德的”普遍必然的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圭臬去区别道德行为的优良与否,来为社会各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可以说,当下的道德哲学或者伦理之学所试图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为道德行为的评价确定某种合乎普遍性的标准,它不仅要担当理论的说明功能,还要担负社会的教化功能。无论是“说明”还是“教化”,都要具体化为对普遍必然有效的“道德应该”的设计。面对当下的道德哲学,从道德哲学本身所依赖的理性逻辑出发,不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道德应该”作为一种道德的普遍必然性诉求,其确定的标准依据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如何可能有效?也就是说,能否、如何确定“道德应该”的“当然性”?

5、“道德应该”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属于道德哲学的元问题。本文试图借此问题,对道德哲学中“道德62应该”的本性和特质作一点儿合乎人们思维习惯的分析。一、“道德应该”问题的论证理路及其困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自生出一些“应该”的意识来,如: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等;也有来自于外缘的规劝而内化为自己的“应该”,如:不许偷盗,不许说谎等;还有一些上升为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成为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金规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好像人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选择都为各种“应该”所包围。何以这些“应该”就对人们的行为选择有效?何以这些“应该”就是无可怀疑的“应该”?何以这些“应该”作

6、为道德规劝就“当然”“应该”?为了说明这些“应该”的“当然性”,人们从各种文化传统汲取资源,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哲学,作出使人们可以为“信”的“说明”。在“说明”的基础上,发心而“信”,作出由己而生的行为选择,在行为的选择中确定人作为道德存在的意义。从道德哲学(而不是宗教)的理性纯粹性出发,人们对各种“应该”总会发出一种疑问:我们“凭什么”就必须遵守这些“应该”?这里的“凭什么”中的“什么”何以为“凭”?而“凭”的必须又从何而来?从思想史上看,能够为道德哲学语境中的这几个发问作出可以为“信”的“说明”的,只能是宗教的“由信取信”和哲学的万方数据◆哲学天地◆“由知(理)取信”

7、的理路,而科学(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艺术却说明不了道德“应该”的所以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有规制作用。宗教以某种可以为“信”的教义确定了“应该”,同时也确定了“不应该”。对于可以使人们发心信仰的宗教教义而言,确定“应该”,是通过人们由信仰而生发出来的“愿意”来规制人们的行为。这种为人们的“愿意”所遵守的“应该”就是规范。这些可以为“信”的教义作为“应该”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愿意”遵守,在于这些教义的制定来自于宗教本身的信仰性根据。也就是说,对于可以为“信”的信仰实体(体)的实在性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