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ID:39229684

大小:627.5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6-28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_第1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_第2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_第3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_第4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2、掌握六部中医文献。3、熟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了解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导致了新学派的诞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

2、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元素(子河)—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特别是西洋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潮:其一,即视中医为玄学,主张废止中医,全盘西化。其二,即认为西医不适宜中国,视中医为惟一之科学。其三,主张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沟通,并进而演化

3、成为特定时代下的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学派。中医学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观察;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所得到的观察资料,探讨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医理论的建立常以哲学的思辩为连接纽带。比较-即考察所研究事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演绎-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其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依据,来推论个别的尚未被人认知的新事物。类比-即将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依据两者已知的共性、来推论它们在另外特性上也是相同的。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部情况与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试探法-即通过采用试探性的措施,来验证初步设想是否正确。由果析因法-即由结果来推论

4、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护理与医疗一体(二)护理与医疗并重(三)护理是医疗的延续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基础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4、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唐朝的《新修本草》6、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宋慈著《洗冤集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辨证—将四

5、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感冒:风寒风热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中气不足: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寒者热之热者虚者实者寒之补之泻之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6、。食物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食性。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一般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温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与热性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不同,与凉性相反。体质燥热,枣,栗,桃,杏,龙眼,荔枝等水果应适量。“温”性食物,指葱、韭菜、白菜等能使身体温暖的食物。热性食物: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的生姜、

7、葱白、香菜、红茶等;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属于阴性,有助于清火、解毒,可用来辅助治疗火热病证。凡是面红目赤、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实火病症,可以用之为原料烹制食用,有助于清火祛病。绿豆、苦瓜、苦菜、马齿苋、金银花、野菊花等。凉性食物:凉性与寒性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不同。凉性食物有如橙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