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概念

论“国学”概念

ID:39252687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8

论“国学”概念_第1页
论“国学”概念_第2页
论“国学”概念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国学”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国学”概念党圣元教授的讲座“国学之由来及其当下之文化担当”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党圣元教授指出,从上一个世纪以来,“国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情况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学者都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观和视角解释“国学”。根据时间的变迁,对于“国学”的解释也是在逐渐变化的。“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指设立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思想学术逐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

2、逐步扩大,一九九零年代后兴起至今,近代以来,“国学”意指中国特有的学问,亦指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关于“国学”的范畴问题,党圣元教授给出了两种解释: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国学”以现代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思想划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

3、史学、诸子和文学。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围。关于对“国学”有两种著名的看法。第一种:国粹源邓实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因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者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的这种国学概念很广泛,强调国学经世致用性。第二种: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

4、说传奇;治国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讲完“国学”的背景知识之后讲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国学”热。第一次是而二十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倡导国学、国粹、国故,出现了一批相应追随者。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学研究又热了起来,出了梁启超、章太炎外,一些五四以来的新名流如胡适、吴宓、汤用形等人也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主流,由此而出现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国学热”。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又出现了关于国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出现了古籍整理、编撰和翻印近

5、代以来研究国学名著的热潮,形成了第三次“国学热”。最后讲到“国学”在当下文化担当的位置以及如何正确的定位国学。党圣元教授指出,“国学”概念的界定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推移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必强迫自己等同前人,也不能要求后人停留在我们今天的人是水平上。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看待“国学”。此外,“国学”中的“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学”不包括那些外国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对象的考察和研究。党圣元教授对如何对待“国学”问题做出总结:从当前世界的文化格局来看,仅仅把“国学”当做

6、对其他的外部的或异质的文化之回应,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世界的发展来看,仅把文化当做东方文化的代表而欲与西方文化一争高下或轮流坐庄,也显得不够圆融。实际上,相会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国学”应该自觉的向“天下之学”方向扩展,这也许更加贴近国学的本意。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我觉得了解“国学”首先要了解“国学”的概念,党圣元教授在讲座中也花费了大量时间为我们明确“国学”这一概念,并且把“国学”与“国故”和“国粹”加以辨析。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学界至今仍然有争议的问

7、题:究竟什么是“国学”,怎样才能明确地认识和理解“国学”这一概念。“国学”是近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本国的传统学术。这个概念的意义并非产生于中国,在中国古代,“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关于近代“国学”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文化,产生了近代“国学”的概念。我们现在称之“国学”,先秦时期称为“文学”,此时“文学”是对当时学术的总称;外国人则称为“汉学”,以前还有人称为“中学”,所谓中学为

8、体,西学为用,这里的“中学”就是指“中国的学术与文化”;此外还有“国故”、“国粹”等叫法。党圣元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过“国粹”和“国故”,并讲到它们之间的辨析。由于“文学”失去了时代性,“国粹”、“国故”有很大的保守性,“中学”、“汉学”又隐去了主体立场,是缺少情感维系的科学名称,“国学”则寄托了中国人的传统爱国情感,且并不排除与时偕行,因此被更多人所采用。此外,对于近代“国学”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国学是一个泛指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