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

ID:39375429

大小:4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02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_第1页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_第2页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_第3页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_第4页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_第5页
资源描述:

《代谢压力下的营养照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NutritionalcareinMetabolicstress報告者:臺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魏賓慧營養師報告日期:民國88年5月20日本文已投稿於亞培營養快訊季刊1999年11月號題目:代謝壓力下的營養照顧一、壓力下的代謝反應當身體遭受到感染、創傷、手術或燒傷等嚴重的壓力時,會造成身體代謝反應異常,而身體對壓力的代謝反應,可分為2期:(1)衰退期(Ebbphase)在身體受傷後立即進入衰退期。病人的血液容積降低(hypovolemia),組織灌流量(Tissueperfusion)減少,產生組織缺氧(tissuehypoxia)及休克現象,此時新陳代謝速率降低。而臨床發現

2、病人的心輸出量(cardiacoutput)、氧氣消耗量(oxygenconsumption)、體溫、血壓均會降低,胰島素減少。(2)漲潮期(Flowphase)在經過液體復甦(fluidresuscitation)以及氧氣供應恢復以後,即進入漲潮期。其又可分為急性反應(Acuteresponse)與適應反應(Adaptiveresponse)兩個階段。在急性反應階段,身體主要進行分解反應(Catabolism),體內的代謝速率與能量消耗增加。在高代謝速率反應下發現,血中胰島素、昇糖激素(glucagon)、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皮質素(cortisol)均

3、會增加。兒茶酚胺及皮質素,會促進脂肪及骨骼肌蛋白質分解,產生脂肪酸及胺基酸,進行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作用,以滿足身體對能量的需求。因此,雖然血中胰島素增加,但由於週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抗性(Insulinresistant)以及糖質新生作用,病人仍會有高血糖的現象。在此階段,病人的心輸出量、氧氣消耗量、體溫、能量消耗以及總蛋白質分解量與氮的排出量均會增加,且發現cytokines的釋出量也會增加。Cytokines,如IL-1(Interleukin-1)、IL-6(Interleukin-6)、TNF(tumornecrosisfactor),是一種非抗體蛋

4、白質,在組織受傷、感染、發炎及有些藥物的影響下,由吞噬細胞(phagocyte)釋出,做為細胞間的傳遞物質。其主要作用包括:促進肝臟胺基酸的攝入(uptake)及急性期蛋白質(acutephaseproteins)的合成、加速肌肉蛋白質分解及促進糖質新生..等。在適應反應階段,身體主要進行合成反應(Anabolism),體內的代謝速率較急性反應階段為低,荷爾蒙反應逐漸減緩,身體蛋白質開始儲存,而傷口癒合情況則依病人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而決定。由於在壓力下,會加速身體組織及骨骼肌的分解,導致負氮平衡。因此可利用尿素氮(urinaryureanitrogen,UUN)來評估病人的高代

5、謝反應程度。例如:UUNMetabolicstate0—5Normal5—10Mildhypermetabolism/level1stress10—15Moderatehypermetabolism/level2stress>15Severehypermetabolism/level3stress一、營養支持計劃在經過液體復甦及經由修補傷口、膿瘍引流(abscessdrainage)、清創術(debridement)、植皮(grafting)、治療感染等方式去移走壓力來源後,病人的生命現象穩定,酸鹼平衡,身體有能力運送足夠的氧氣及能量時,盡可能提早給予營養支持。在代謝分解期給予

6、營養支持,並無法導致正氮平衡,但可以改善體蛋白的流失情況。選擇營養支持途徑(1)選擇腸道營養或靜脈營養?當病人不可以吃時,如:小腸阻塞(smallbowelileus)、小腸廔管引流量多(highoutputintestinalfistula)、嚴重胰臟炎、嚴重小腸損傷(servereintestinalinsults)等,則需先考慮靜脈營養;或因使用呼吸器無法由口進食,或因咀嚼、吞嚥、厭食延緩由口進食,或吃的不夠時,僅由腸道營養無法滿足病人所需的營養時,則需合併靜脈營養。(1)最好的營養支持途徑—腸道營養腸道中的絨毛排列緊密,形成一層障壁(Gutbarrier),可預防病源菌

7、進入門脈循環及腸系膜的淋巴結,降低細菌轉移(bacterialtranslocation)的產生。腸道營養可維持絨毛高度、刷狀緣酵素以及吸收區域的完整性,增加病人對食物的接受度。對於小腸切除後的病人,若給腸道營養,可以刺激黏膜細胞的增生,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即使病人使用靜脈營養,假如其腸道功能健全,最好合併腸道營養使用,以維持腸道黏膜完整性。(表一)增加細菌轉移的危險因子(3)早期的腸道營養(Earlyenteralfeeding)在壓力刺激下約36小時之內開始給予腸道營養,可以刺激腸道血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