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ID:39881253

大小:1.0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7-14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_第1页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_第2页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_第3页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_第4页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硬膜外血肿胡芳芳概述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典型病例有头部外伤史,并常合并颅骨骨折发生机制多因头部受外力直接打击,发生在受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常伤及的血管有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血管。出血来源主要是来自脑膜动脉的撕裂,尤其脑膜中动脉,有时,出血也可以来自静脉窦(由骨折引起)80%的患者存在颅骨骨折由于扩展的血肿造成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而引起严重的头痛。5-10%硬膜外血肿

2、发生在后颅窝分类按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伤后3h急性期伤后3h到3d亚急性期外伤3日到3周慢性期外伤3周以上按出血来源不同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发生位置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或多处发生幕上:90-95%颞部:60%额部:20%顶枕部:20%位于后颅窝:5-10%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临床表现硬膜外血

3、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识丧失。CT表现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MRI表现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慢性硬脑膜

4、外血肿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正好相反,即位于额、顶、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血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人用出血速度来解释血肿形成过程“静脉出血”观点,认为脑膜中静脉的解剖位置比脑膜中动脉更易受损“血肿部位”观点,认为是造成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最主要因素,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硬膜外血肿,因这些部位硬膜与颅骨结合比较紧密,不易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血肿等密度

5、6岁男孩摔伤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出血急,82%为急性血肿较为局限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移位相对轻常有骨折并存70%~80%的病人因颞骨骨折引起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而出血鉴别诊断大的病灶很容易诊断,但较小的病变,尤其是当合并实质性损伤(如脑挫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硬膜下血肿)时诊断就存在一定的挑战性,需鉴别的疾病:硬膜下血肿脑膜瘤硬膜外血肿区别于硬膜下血肿的征象:多呈梭型内缘光滑锐利急性期密度较均一常有骨折中线结构移位较轻较为局限硬膜下血肿常伴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不越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可过矢状缝;

6、硬膜下血肿可过冠状缝及人字缝,但不常过矢状缝急性硬膜下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临床特点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着力点在着力对侧多,同侧少在着力同侧脑挫裂伤重,在对冲部位多轻,在冲击部位多颅骨骨折约半数绝大多数有血肿与骨折的关系约半数在同侧绝大多数在同侧原发性意识障碍多较重多较轻中间清醒较少较多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较广较少,较轻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