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ID:40157730

大小:30.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23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_第1页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_第2页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_第3页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_第4页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人类的历史,就像是在一条半明半暗的洞穴里不断探索,人们从未放弃过对洞穴尽头那个更为自由、更为正义的世界的争取。但何谓正义?人们对此感到困惑,而理论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希望建立关于正义的理论。印度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著作《正义的理念》,被誉为自约翰·罗尔斯《正义论》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这是阿马蒂亚·森一生理论的汇集和凝练。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该书的译者之一王磊对这部作品作了多方位的解读。一个奇怪的梦在为《正义的

2、理念》写下这些文字前,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自己身处一条幽暗深邃的洞穴,洞的中心位置亮着一簇摇曳闪烁的灯火,根据墙上密密匝匝的影子,可以推断洞里有无数挪动着的人。单就这些依稀如幻的行尸走肉来说,洞里的生活实在没有太大意思。可在这些如同层层愁云惨雾的影子背后,总有一小抹明媚的光亮,在隧道的尽头若隐若现。洞内的瘴气一刻没有停止对我的麻痹,我一步步向那抹光亮挪去……当洞外的世界进入我的视线,我被惊呆了,那是一个光明的世界,眼前的海水被照成蓝莹莹的宝石色,海上行驶着只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形怪状的船只,开阔的海

3、湾向远方敞开着。这时候响起某种“呼噜呼噜”的野兽低吼,一头丑恶无比的巨兽向洞口游来。它七窍喷火,令人生畏。用一种半人半兽、难以形容的声音向我嘶吼,“回去,回到洞里!”这个畜生吼道。“可我不想往回走了,你凭什么向我狂吼!”我抗议道。“因为我会保证你的安全,给你一种天真无邪的生活。”它竟劝诱起了我。“可我不满意,洞外的世界是这么广大,我想知道大海的那端有怎样的生活!”我坚持要离开,怪兽的眼珠狡猾地滚动着,用假嗓哄着我:“那一端什么都没有,况且海上有险恶的巨浪和暗礁,多少人都填不饱它的胃口。”“可是我宁愿冒险

4、,哪怕一无所得。”我抗辩道。怪兽终于歇斯底里地狂怒起来,“我们当初是订了约的,你们既然把自己交给我,我的意志就是正义和法律,你必须服从!”我在极度沮丧和激愤中醒了过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梦。随着情绪慢慢从激动中平复下来,才开始回忆它的情节。应该说,人类的整个历史都像在一条半明半暗的洞穴里不断探索,人们也从未放弃对洞穴尽头那个更为自由、更为正义世界的争取,却无往不被自己的“造物”困厄在洞口。人的“造物”本为人的幸福而设,却要一次次克服它那“反客为主”的野心。也许,柏拉图用来形容人的暗昧不智的“洞穴隐喻”以

5、及霍布斯用来比喻制度威力无穷的怪兽“利维坦”,二者在梦中的奇妙偶合,竟如此贴切地讲述了我对于“何谓正义”的困惑。是的,只要还有人为的不公正,造成同类的悲惨;只要还有无尽的有待解决的关于道德与伦理的难题,造成人的晦暗不智,就不能说实现了正义。在《正义的理念》一书里,阿马蒂亚·森执着地为“理智”辩护着,理智就像梵文里的“智慧”一词那样,本身是好的,只在错误运用中被异化为愚蠢;森凭借自己颇具济世情怀的正义理论而被人称为“穷人的经济学家”,他倡导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从而让理论有了“心肝”。怎么,森的“悲智双运”能

6、让我的困惑释然吗?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阅读了《正义的理念》并采访了该书的译者:王磊。一生理论的“精光凝聚”《正义的理念》一书的写作背景,能够追溯到森在公共选择理论这一领域作出的突破性贡献:那就是通过指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缺陷,森发现了投票悖论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在公共选择和集体行动中,既然无法从正面寻到某个最佳方案,就不如从反面来寻找基本共识。森由于这个建树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也是森在这本书中主张寻找众所周知的非正义,而不是抽象的绝对正义的立足点。一个现实是,当今国际性经济学杂志过于注重经济问

7、题的技术性分析,过分依赖所谓“经济人”的理性假设,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学“经世济民”的根本职能,忽视了对情感和行为的伦理分析。森出生于印度,幼年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社会的贫富悬殊,加上他幼年经历的大饥荒,使森的道德、伦理情结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作为世界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学生,他还感受到其老师由于倡导规范分析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森在运用数理工具使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到承认的同时,他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结合了哲学、伦理学的方法,对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怀。作为译者,王磊从2002年赴美国

8、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起,就开始接触到森的理论,其后还曾接触到森本人。这本书从2009年着手翻译,到2012年出版,花费了将近三年时间。其间查阅资料、用词修订、文稿统筹等工作可谓不厌其烦,“可是,我们从中感到的并非辛劳,而是畅快。”王磊说。有幸的是,通过译者,森也向中国表达了自己的深厚感情。除了他幼年时期,与在印度办学的谭云山先生家庭的交往之外,森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十分仰慕。他也曾特意为本书的中文版专门作序,并来华出席首发式。同时,森在书中也从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