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

ID:40283977

大小:18.4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_第1页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_第2页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_第3页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_第4页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鸟的天堂》(人教)-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鸟的天堂》(甘肃)镇原县南川小学梁芃◆教材分析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课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是鸟儿的“乐园”。这篇课文选自《旅途随笔》,有修改,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过程

2、与方法目标】1.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2.搜集有关榕树和鸟类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难点】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了解有关老舍的文章阅读,增加感性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要求熟练、有自己的理解。阅读和鸟类相关的文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

3、学目标: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经过鸟的天堂后分别在课文中给我们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4、?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2.检查反馈。(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1)自己读

5、读、划划、想想。(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2.检查反馈。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1)尝试有感情朗读。(2)朗读指导。(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6、。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五、课文小结有朋友说那是鸟的天堂,而我看到的只是大榕树,到底是朋友说错了,还是我们去错了地方,下一节课我们从课文后半部分寻找答案。六、课后作业1.熟练抄写课后生字,并组词,在家长的协助下听写。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

7、造句。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教学过程:二、精读课文,感受情趣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

8、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B.有感情朗读句子。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