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之

中国的城镇化之

ID:40582863

大小: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4

中国的城镇化之_第1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_第2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_第3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的城镇化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中国的城镇化之-----教育年级2011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03116213姓名王若愚任课教师完成时间2013-3-22成绩课程实践报告评语评阅教师签字:2013年3月22日中国的城镇化之-------教育内容摘要:只有在思想、观念上进步了才能适应城镇生活才能从本质上真正实现城镇化。因此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校环境,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农村改革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

2、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农村城镇化不仅在经济上需要有大幅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文化水平需要提升各种观念需要转变。在很多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还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在资源分配、教育制度、家长思想等多方面都有待改善。初中教育是最需要关注的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青少年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外出务工而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造成城乡

3、教育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家长并不鼓励孩子继续接受教育他们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一方面,没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一些可替代性较高的工作,或者是一些苦力活,抑或是一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作。如此一来他们积累财富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更大。致富的速度就相对缓慢,经济上的城镇化速度也会变慢。另一方面,等到迁移到城镇后可能失去了很多受教育机会,彼时再想提升自己已很难了。而且迁到城镇后如果仍从事先前的工作那也只是改变了居住环境,并不能完全融入到城市中去,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同时,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迁到城市后的发展空间

4、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也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之一。只有在思想、观念上进步了才能适应城镇生活才能从本质上真正实现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基于规模经济,对农业来说就是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经营又必须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在我国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制约下,只有充分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才能解决9亿人为4亿人搞饭吃的现状,只有充分提高人均劳动的农产品产出,才能积累更多的农产品的剩余,农村城镇化才会有物质基础。以为“三农”培养人才和发展农业科技的农村教育必将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

5、村城镇化要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工作,要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城镇化对农民的知识化、技术化要求。第二,农村城镇化对农民观念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要求。初步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为例,在2000年,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所调查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指数为8.98,比全部劳动力的文化指数高出1.01年。由此可见,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明显高于农村整体劳动力的文化构成。在被调查的全部劳动力中

6、,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14.07%;在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转移劳动力的30.39%,高出整体劳动力结构16.32个百分点,逐步呈现出的专业化特征,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还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劳动力转移的人数越多。这表明,教育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校环境,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1)建立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学环境。创新教育是要启发、诱导和强化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开拓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与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实

7、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不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神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2)营造有益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学管理环境,以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人的潜能为出发点,要彻底改变过去“看守式”的垂直管理模式,建立全新开放的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3)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思想上,要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目标上,要转变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能力;在管理上,要转变统一模式、统一要求的教育观念,同时还应转变以狭窄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

8、建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5)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重组相关学科知识,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增加新知识和现代科学内容。(6)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