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

ID:40724210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6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_第1页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_第2页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_第3页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_第4页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陶瓷史陶瓷鉴赏选修考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陶瓷欣赏》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30分),共6题,每题5分。1.陶、瓷及陶瓷陶器是一种用泥土塑造、经高温(700-900度)成型的实用器皿或观赏工艺品。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

2、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2.唐三彩瓷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施低温釉的陶器3.青花及釉里红瓷青花是一种釉下钴蓝彩,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

3、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4.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及素三彩青花五彩泛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逗绘画的器物,但青花五彩习惯上专指宣德制品和后朝的仿品,明后期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简称五彩。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合组成纹饰。斗又通逗,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

4、画珐琅。瓷器品种 粉彩,为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主要使用粉彩作为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粉彩瓷,也常简称为粉彩。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5.紫砂陶紫砂陶 用紫砂泥、红泥或绿泥等制成的质地较坚硬的陶制品。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6.骨质瓷v骨质瓷简称骨瓷

5、(BONECHINA),学名骨灰瓷,是以动物的骨炭(一般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骨灰,以牛骨灰为佳)、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一.简答题(30分),共5题,每题6分。1.简述秦汉时期我国陶瓷的主要成就?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

6、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点?(1)众多的窑址:三国两晋时期陶瓷主要窑址,三国两晋时期,我国的陶瓷生产突飞猛进

7、,长江沿岸,出现了众多的窑口:浙江绍兴的越窑,温州的瓯窑,金华的婺州窑,德清县的德清窑,江苏宜兴的南山窑,江西的洪州窑等等,都是当时的重要窑址。此外还有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窑址。(2)陶瓷的胎质:三国两晋时期的陶瓷,除了具有灰色,灰白色,灰褐色外,黑瓷胎质还具有褐色,土黄色,砖红色。(3)陶瓷的纹饰特点,汉代陶瓷纹饰主要是弦纹和波浪纹,这些纹饰,三国两晋时期同样也很流行在陶瓷器物上。三国到两晋时期除了具有这两种纹饰外,还增添了网格纹和连珠纹。网格纹和连珠纹,主要出现在三国到两晋时期陶瓷肩腹部的弦纹和水波纹的上面和下面。这些纹饰,在三国到两晋时期的

8、越窑,瓯窑,洪州窑,婺州窑等窑口生产的陶瓷器物的肩,腹部经常出现。同时期的南山窑生产的陶瓷,较常见的纹饰也有弦纹,水波纹,网格纹,连珠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