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缔造者

中国的缔造者

ID:40772569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中国的缔造者_第1页
中国的缔造者_第2页
中国的缔造者_第3页
中国的缔造者_第4页
中国的缔造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的缔造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毛泽东一、建国后的毛泽东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者,他的历史功勋卓越,他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数不胜数,尤其是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至建立起一个政权,这其中都没有离开过毛泽东个人的贡献。毛泽东在建国后期,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中国曾一度混乱,这些事大多被定为毛泽东的罪过。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就凭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抹杀掉毛泽东的功绩,这一点的份量是非常重的。由于刚刚建国的时候,我国的生产力还极为低下,使得以毛泽东为首的

2、领导人不得不思考如何尽快的提高我国生产力,以面对随之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我们在建国后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当时国际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多,我们也只能借鉴苏联老大哥的模式。一步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国之前,毛泽东还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包括陈伯达,胡绳,邓力群和田家英,采取边读边议逐章逐节讨论的方法,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开始了进一步地探索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毛泽东认为,在不同的时期,要创造适合新的形势下的理论来知道指导行动

3、,他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1.企业管理模式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中的问题,毛泽东采取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并指出,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在土改中实际上消灭了富农经济,这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互助组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因为在互助组里面,只有共“工”,

4、还没有共“产”,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的过程,是从集体劳动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即个体经济上的集体劳动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过渡。三.建国后的经济困难时期1960—1962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实际是天灾人祸造成的困难时期。是由于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社会发展的公有化,严重地伤害了农业劳动生产积极性;再加上自然灾害,苏联逼债还贷,全国就出现了粮食饥荒,生活商品不足的经济灾难,国家主席、总理等领导人都吃不饱饭。据保守测算,三年中因饥饿造成的死亡人数上百万,营养不良的病人上千万。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面对粮食急缺的事

5、实,毛泽东从自己带头,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据说,他曾经连续7个月都没有吃过一口肉。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在大学读书时饿的面黄肌瘦,毛泽东的侍卫李银桥偷偷地给李讷送去两块饼干,被毛泽东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他并声称自己的孩子,不搞特殊化。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他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战胜困难。2.重视农业毛泽东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曲折和偏差有了深刻的教训,他因此而在农业方面做出了调整,并认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来讲,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他说,不抓粮食

6、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并明确指出:“农业是基本户,工业是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一方针对我们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同时,针对严重问题,党中央及时召开农村工作会议,采取果断措施纠正了浮夸风、共产风的偏差,解散了公共食堂,划给农民“自留地”(自种自收的少量土地),到1965年基本恢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水平。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条件自己总结教训、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领导人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首先是以废除

7、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严重损害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的举措人手,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随后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在工业上,政府施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商业上,政府废除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承认价值规律在经济中的作用,结束了以物易物的状态;经济管理中,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分配制度方面。废止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经济建设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得到恢复,市场呈现出复苏、繁荣的景象。“罗斯福新政”是拯救濒临崩溃的经济。通过“紧急银行法后”,罗斯福政府改革银行制度,放弃金本位;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

8、法》;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老幼妇孺进行直接的救济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对于有工作能力的青壮年。政府则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实行“以工代赈”。到了1935年,经济危机从基本上得到缓解,罗斯福即进行社会变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过.这两个政策后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