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之内涵

生产力之内涵

ID:40867669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9

生产力之内涵_第1页
生产力之内涵_第2页
生产力之内涵_第3页
生产力之内涵_第4页
生产力之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产力之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关生产力之内涵、要素的研究目录1.李传景《生产力概念再认识》《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第22卷第4期         2.贾敏仁《略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3.孙道进《论生产力“硬件”要素的对立统一——对生产力理论的一点补充》《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4期4.朱秀英、黄玉桂《论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东岳论丛》2006年9月5.杨继瑞、黄善明、汪 锐《论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财经科学》2005/5   6.郭天文《论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岭南学刊》1999年第3期7.赵平之《论市场机

2、制与生产力要素》《宁波党校学报》2005(2)8.段培君《论先进生产力的历史内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9.侯一边《生产力概念内涵外延新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10.曹诗图《生产力概念新析》《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11月11.曾建萍《现代生产力的内涵和能力结构》《理论探索》2007年05期  12.买买提力·达尼《生产力要素的排次不能随意》《理论前沿》2001年01期  13.禹正权《生产要素还是生产力要素》《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14.董巧真《生态从生产力的外部要素转变成内部要素》《生产力研究》No.5.20041

3、5.刘金凌《试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16.曲 岩、刘贵富《文化生产力内涵、本质及其特征》《学术交流》2005年8月17.谭希培、李树德《文化生产力主体要素及特征探析》《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8月18.王正中《先进生产力时代内涵之管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9.张东安《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物质要素》《生产力研究》No.3.200420.吴家强《正确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9期21.何岫芳《知识要素成为生产力主导要素的现实原因分析》《荆门职业

4、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3月22.曹铁、鄂焕成《走出生产力要素问题的误区》《理论探讨》1994年第6期23.赵 启《对生产力基本概念的重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月24.李具恒《广义生产力要素系统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和谐发展逻辑的分析框架》《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25.坚毅《全面地准确地理解生产力的要素》《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6.李浩根《论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北华大学学报》2007年2月27.付瑞珍、杨国巨《深化对生产力概念和生产力要素认识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8月28.陈向义《当前

5、生产力定义研究的范式评析》《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9月29.钟发育《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湖湘论坛》1994年第4期30.卜维义《生产力的属性、涵义及构成要素》《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1.左安蒿《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理论的再认识》《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2.吴汉平《劳动成果也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8月33.赵三仁、马兰平《略论生产力要素内涵的合理延伸》《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7月34.徐斌、李燕芳、杨玉梅《论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的差别》《生产力研究》No.3.2006

6、35.张显梅《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36.徐 斌、徐寿波《生产要素层次理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37.张书占《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生产要素分配》《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1期38.肖夏《浅析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理论学习》2002年第2期39.姜正冬《生产力包含四大要素》《经济学文摘》2000.340.隋月娟《政府机关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江苏商论》2004.2有关生产力之内涵、要素研究的观点摘录一、对生产力概念的不同理解人类社会从蒙昧状态逐渐进入文明状态,其根源

7、在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应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适当修补: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协调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应体现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从劳动对象中分离出来当作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一,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久性发展的物质前提

8、;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协调发展所释放出来的物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