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

ID:40961549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2

工程地质勘探_第1页
工程地质勘探_第2页
工程地质勘探_第3页
工程地质勘探_第4页
工程地质勘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勘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7工程地质勘探7.1物探7.1.1物探的目的物探是工程地质调查中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与其他地质方法相互配合,以达到更迅速、经济地取得正确而全面的地质结论和评价。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测定各地质体物理变化及有关物理参数来探查地质体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7.1.2冻土区物探工作的任务s.查明岩土的分布、岩性及界面起伏情况;b.判断隐伏断裂,研究活动性断裂;c.探测多年冻土发育规模、空间分布、上、下限深度及冻结层厚度;d.探查主要含水层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e.测定岩、土体(特别是冻土)物理力

2、学参数。7.1.3物探工作的原则7.1.3.1编制工程地质调查设计时,应明确规定物探任务并编制物探设计书。物探设计可作为调查设计的一个章节,也可作附件。7.1.3.2应充分搜集、利用前人的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尤其要注意搜集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当确认前人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相应地减少物探工作量。7.1.3.3物探工作量应主要布置在冻土发育的典型地区、并考虑国家经济建设规划的需要。物探工作的设计、施工、资料验收及报告编写应参照有关物探规范进行。7.1.3.4当前用于冻土区

3、工程地质调查方面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包括自然电场法、充电法、电阻率法)、浅层地质雷达等,应根据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干扰因素,并参考前人资料因地制宜地选样确定适当的物探方法。7.1.4物探工作的技术要求7.1.4.1物探工作一般应在钻探和大面积地质调查之前进行。7.1.4.2物探剖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最大的力向布置。对于物性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工作之前,应先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7.1.4.3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可作为物探的验证手段,物探又是钻探的补充。7.1.4.4在

4、钻探困难或仅需要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7.1.4.5地面物探测深一般大于钻探深度。7.1.4.6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在物探异常点附近,或发生难解、多解、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加密工作点,采用多种方法或配合其他勘探手段综合判定。7.1.4.7为取得岩、土体工程地质的基本参数,可根据需要选作岩石试件、土样或孔内的纵、横波速测量。7.1.5物探成果7.1.5.1物探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译。要编制物探推断意见的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图件,使物探的地质

5、见解尽可能表现在地质成果上,以便地质人员使用。物探成果应作为工程地质报告的一部分,但仍需编写详细的物探专业报告,作为附件或单独存档。7.1.5.2作为地质报告应提交的物探成果有:a.物探工作实际材料图;b.各种方法的柱状图、剖面图、平面物探成果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c.动弹性力学参数测量数据;d.物探文字报告。7.2钻探7.2.1钻探的目的与任务冻土区钻探工作的目的是了解冻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其主要任务是;a.查明冻土上、下限深度和厚度,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并进行工程地质岩性分层和划分岩土体结构类

6、型;b.研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空间变化规律;c.了解冻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质、水位、水量变化特点及分布规律;d.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性质和空间变化特点。7.2.2钻孔布置原则7.2.2.1钻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其布置必须考虑区域工程地质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7.2.2.2每一钻孔都应尽量考虑综合利用,满足多种需要。7.2.2.3钻孔深度一般情况下以30m~80m为宜,最深可达150m。根据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建设需要可适量增减。

7、7.2.2.4对重要有代表性的动力地质现象和断裂构造地段,也应布置适量钻孔。7.2.2.5当有难以预见的特殊而有意义的地质体和工程地质现象时,可增加钻探工作量。7.2.2.6在河湖融区、构造融区、地热异常区及重要的热矿泉点附近应布置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并适当增加钻孔深度。7.2.3钻探技术要求除执行有关钻探工艺规程要求外,特别强调以下要求。7.2.3.1孔径:为满足采样和测试要求,一般在土层中(含冻土)孔径不少于130mm,在岩石中孔径不少于110mm,进行专门试验的孔,其孔径大小按需要确定。7.

8、2.3.2采用全孔连续取芯钻进,不准超管钻进,必要时应限制回次进尺、回次时间,松散地层中,潜水水位以上孔段,应尽量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和软脆碎岩层中,尽量采用反循环钻进。土层、破碎带、软层和泥化层。尽量采用岩心管无泵钻进。7.2.3.3岩心采取率:完整岩体和粘性土大于80%,砂性土不低于60%,卵砾类土、风化带和破碎带不低于50%,重点研究部位尽量提高、冲击钻以四分法留取样品,其数量应满足试验鉴定的需要。无岩心间隔。粘件土不超过1m,其他不超过2m。7.2.3.4取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