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2)

随风潜入夜 (2)

ID:41185260

大小:1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随风潜入夜 (2)_第1页
随风潜入夜 (2)_第2页
随风潜入夜 (2)_第3页
随风潜入夜 (2)_第4页
随风潜入夜 (2)_第5页
资源描述:

《随风潜入夜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深知,学习是每一个孩子至高无上的大事,它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上学本应该是神圣的。可是,孩子们的情绪和一脸的不愉似乎在向我传递着这样的一个讯息:来学校就像来到一座坚固的牢房,令他们窒息。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本是充满奥妙无穷的,但是,为什么却是截然相反。追根刨底地来说,是当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遗留下来的“灌输式”课堂的教学,它渐渐地使孩子们失望了。正是这样的羁绊,阻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那怎样让孩子们重拾上学的激情与快乐,让他们不再为学而忧?这是我走上讲台后一直

2、困扰我的疑惑。今年,我又接手了一个“差班”,尤其是作文。既然是差班,可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难道是为了强调?其实不然,加上引号是因为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不相信,这个班就这样被判“死刑”,天生就是差人一等。但是,这群孩子相处的第一个月里,我似乎感觉到这是一篇干涸的土地,一片没有诗意、荒芜的土地,种子再好,在这样的土里也无法萌发生命,这又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该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文呢?我翻开这一册语文书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书中虽然没有黄金屋,但是有林海音女士的学骆驼咀嚼的童年趣事,有叶圣陶先生曾细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

3、,还有那比黄金更有价值的是地震中父子情······这样的文章应该不至于让孩子们对语文乏味。接着,我发现书中的每一单元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于是,我便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让每篇课文“活”起来——让课文与写作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当然,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一下子要“植树”,甚至盼望着他们能“开花结果”,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疏松土壤,给它增肥!因此,上新课时,我们有时一起欣赏各地的奇异风景;有时观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有趣的动物;有时体会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有时领

4、会诗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有时领悟诗人“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借物喻理······不过,仅仅体会作者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因为我发现模仿是给这亩田地增肥的最直接的方法。那该如何模仿,才不失真呢?一准备一个摘抄本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漂亮的摘抄本,做记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碰到好词,就激励孩子们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摘抄本上(并在句子中用重点符合),碰到好段,便激励孩子们动动嘴背背,动脑记记,看到优美的景色,就停下上课中

5、我们那曾匆忙的脚步,使用学过的诗句或是俗语或是经典的语句来感叹或是抒情一番。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让孩子们慢慢地学会品尝语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能够从文中“精读”的精彩片段、词句读出神韵。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孩子在精彩的部分精读时,注意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哪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语句。所以我们不仅仅认识到课文语言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因此品尝语感,

6、在欣赏课文中精华中移情。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步——这份情不可以只留在欣赏精华的那一片刻,而是能够移情与现实生活,移情于自己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的事、人、景、物,这才是真的移情。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曾经写过一篇云有关的文章,是这样写的:云放学后,老师突然把我们叫到走廊上,指着天上,问:“今天的天空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啊?”同学们在抬头一瞬间,异口同声的说“哇”。老师没有说什么就走了,只是罗嗦了一句,今天的日记可以写写哦。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停下了脚步,抬头望了望了天空的云,心想:像什么呢?有的像凶猛的龙卷风,有

7、的又一点像电脑上的键盘子,一颗一颗的,还有的一条条线整齐的排列着,像是贝壳上面的条纹,在阳光的余晖应映下,显得特别好看耀眼。在看看那边云,也许因为红彤彤的太阳照耀也变的金灿灿的。“今天的云真是奇异!”我不禁这样想。不一会儿,当我回到家的时候,云的颜色变了,形状也变了。瞧,天空上的云有的变成了小鸟,有的变成了蝴蝶,那蝴蝶正在欢乐的飞着,不一会儿,那小鸟和蝴蝶模糊了。我正有点失落的时候,只见天空中横挂着一条白色的带子,越来越近,越来越宽,再近一些就像白浪翻滚,宛如天上的“钱塘江大潮”。刚要在班上作为范文宣读时,有

8、几个小孩子却小声嘀咕着:这是抄的,对,就是抄的,在作文书上我看到过一样的题目的日记······我并没吱声,只是示意让他们安静,便开始朗读起来。不久,便发现那几个嘀咕的孩子脸红扑扑的,眼睛不敢直视讲台,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请他们来点评一下这篇《云》好在哪里。有一个孩子说,我感受到了云的形状美。也有孩子说,她学以致用,运用了《火烧云》中曾写过句子,但也没有照搬,我觉得她很用心,也感受到了她对天上的云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