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ID:41193756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_第1页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_第2页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_第3页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_第4页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记叙:“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是的,有些意外,不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也不是《药》和《祝福》,倒也在情理之中。《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距离他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近1年。就自身年龄来说,鲁迅白话文小说创作的时间颇晚,然而,一写就是大家之作,这得益于他前期在文学及其他知识上的积累。如果说,《狂人日记》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那么《孔乙己》就完全是一篇成熟的作

2、品了。正如鲁迅自己说的: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落脚点在“大家风度”上,这却是“最欢喜”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不是说,鲁迅其他的小说就没有大家风度了呢?难道鲁迅自谦如此?!当然,个人如此说,只是一种意淫,就只一个“大家风度”,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就像有的科学家、思想家等等被人冠以各种“伟大”之名,但他们个人却往往极力否认,当然这里面有谦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他们与常人的价值向度不同。那么,鲁迅心中的“大家风度”是怎样的?回到《孔乙己》文本本身吧。这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可以

3、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的浓缩,涉及到教育、风化、精神品格,然而,如此深刻而巨大的“悲”却涵盖在篇幅不到2800字的作品里,不能不令人叹服。这是精炼,照鲁迅自己的话说是,寥寥数页描写出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然而,这也是其他伟大小说的特征之一。单单此点,似乎是难以为说“最喜欢”。关键的另一句话是“讽刺又不很明显”。我们知道,鲁迅的小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与讽刺”,然而,他却把“不那么明显”作为喜欢的一个原因,怪哉?难道不是越讽刺越好?那会多么令人痛快淋漓啊!如此说,恐怕自己又犯了意淫的毛病了。5难道越明显,讽刺就越大越深刻?这不但是一种意淫,而且是一种

4、谬误。“骂人不带脏,杀人不见血”才是高招,讽刺也是一样,越含蓄往往越深刻,也更让人在轻轻一笑后变得沉痛。《孔乙己》的悲剧性不言自明,而作者却把它写成了一部“轻喜剧”,至少看上去是这样,只是人们在静下来后,再去回想与思考,才会心生悲凉。在这篇小说里,好像任何人都没有“悲哀”,即使是孔乙己,他不过是以酒过日,麻麻木木,浑浑噩噩罢了,对自己没有可怜,对他人与社会也没有愤恨,只是还残存着一点自欺欺人的自尊,以至于在别人讪笑自己是小偷及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才“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以及“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但之后并没有反省,更没有改变

5、,照旧地颓唐、迂腐下去。而别人呢,看见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笑了;说他偷书以及听他为之辩解的时候,笑了;听他说“之乎者也”的时候,笑了;即使是他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的时候,别人还是笑了。所以,作为小说的唯一场所的咸亨酒店常常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快活吗?我想任何有良知的人,在这笑声中只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叫孔乙己的人,而为了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在封建制度及封建思想统治之下的畸形而悲哀的社会。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

6、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迂腐守旧,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孔乙己不过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而国家的希望又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国家的改造需要他们的智识与实践,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运的写照。国力由一个国家的智力水平决定,他们强,国家则强,他们弱,国家则弱。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有了一批真正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包阔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才塑造了国家的崛起。而当时,作为新文化

7、运动干将之一的鲁迅要做的就是要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以拯救包括普通知识分子在内的国人的精神。《孔乙己》一文正是他理想的一个极好的实践。5他自己本身就得益于新式教育,然而这种得益却是源于最初的无奈,家道破落,没有钱读旧学,走投无路,于是只得“办了八元的川资”从此去“走异路,逃异地”,“将灵魂卖给鬼子”。他这一走,不但从家乡走到了南京,而且走到了日本,见识到了世界的学识。这是一种幸运吗?若是,那么反而见其悲哀了,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人却没有这样的巧合,而永远地在旧系统里沉沦着,困顿而惶惑地耗尽一生。想来,不是让人后怕吗?若鲁迅没有当初那样的机缘,而和其他的人一

8、样,读书应试,是否也会像孔乙己一样,被囚禁在小镇,行尸走肉般地过活,然后,在人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