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境界讲座

佛的境界讲座

ID:41531479

大小:10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8-27

佛的境界讲座_第1页
佛的境界讲座_第2页
佛的境界讲座_第3页
佛的境界讲座_第4页
佛的境界讲座_第5页
资源描述:

《佛的境界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讲云在青天水在瓶—佛的境界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曾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依附2.冲突3.争论4.融合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觉佛教——关于智慧、觉悟的教育二、佛学思想的基本逻辑架构四圣谛谛,“实在”、“真理”之意。“四谛”即是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理苦谛: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集谛: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消灭痛苦的结果道谛:消灭痛苦的途径三法印诸行无

2、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缘起性空”缘起,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正因为任何事物都须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其中没有一点自性,因此任何事物从它的体上讲都是“性空”的。其讲空的目的在于解除人们对自我的执着,以扩大心量,增长智慧。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菩提悟道:缘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真如实相: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六度布施:度贪持戒: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

3、散乱般若:度愚痴雁过长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学戒、定、慧佛教的教育目标:离苦得乐三皈依:佛、法、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称之为“三宝”。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觉悟智慧;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正知正见;从五欲六尘回头,依靠清净无染。三皈依佛:正信。回归自性。觉而不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真知正见,不盲从别人。正而不邪僧:六根清净为僧(眼耳鼻舌身意)。净而不染大乘与小乘乘,乘载之意。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将只着眼于

4、个人解脱的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阿罗汉、菩萨、佛菩萨: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萨埵的意思是有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如来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表大愿,教化六道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表大悲,救苦救难于人间文殊菩萨表大智,智慧辩才第一,头顶五髻,骑青狮,持剑,手托莲花,佛学上尊他为“大智文殊”。普贤菩萨表大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执如意或莲花,骑白象,佛教以白象喻为佛性,因而称为“大

5、行普贤”。四大从林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