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研究与发展

简帛研究与发展

ID:41806795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2

简帛研究与发展_第1页
简帛研究与发展_第2页
简帛研究与发展_第3页
简帛研究与发展_第4页
简帛研究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帛研究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帛研究与发展姓名:付丽娜学号:1130010164摘要: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简帛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百年來,大陆及港台发现与整理了敦煌汉简、悬泉置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甲湾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走马楼吴简等,出现了-•批对汉简启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关键词:简帛;整理;研究;秦汉史简帛发现层出不穷简牍学是继甲骨学、敦煌学之后兴起的一个专门学问。简牍文字最初

2、作为释读工具受人关注,在逐步掌握对不同文字采用不同的释读途径后,已经对行Z有效的方法作了归纳。秦汉简牍文字本体的研究,在文字形义关系、各种字体及形体演变、隶变等方面都获得初步成果。据文献记载,我国简帛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西汉景帝(前156—141年)末年的孔了故宅壁中经,但采用近代考古的科学方法进行冇目的冇计划地发掘、整理和研究,则开端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将近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简帛的发现可谓层出不穷,共出现了两次大发现的高潮:一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简帛的年代涵盖战国、秦、汉

3、、三国及魏晋。战国简包括五里牌楚简37枚、仰犬湖楚简43枚、杨家湾楚简72枚、长台关楚简229枚、望山楚简22枚、藤丿占楚简24枚、天星观楚简70枚、九丿占楚简344枚、随县楚简240多枚、临澧楚简数I•枚、包山楚简448枚、秦家咀楚简41枚、石板村楚简4371片、郭店楚简804枚、新蔡楚简1300余枚等。秦简包括云梦秦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天水秦简460枚、龙岗秦简283枚、木牍1方、杨家山秦简75枚、关沮秦汉简500枚、王家台秦简800余枚、周家台秦简389枚、木牍1枚、青川秦牍1枚等。汉简包描敦煌汉简708枚(或云702枚、704枚

4、)、居延汉简3500余枚、罗布淖尔汉简71枚、武威汉简600余枚、甘谷汉简23枚、银雀山汉简4974枚、武威医简78枚、木牍14方、马王堆汉简900余枚、木?49枚、定县汉简一批、凤凰山汉简428枚、木牍9方、居延新简近两万枚、罗泊湾汉简十余枚、木牍5枚、阜阳汉简一批、大通汉简400枚、张家山汉简2787枚、胥浦汉简17枚、木牍2方、清水沟汉简一册(27枚)、散简14枚、悬泉置汉简35000余枚(有字者23000余枚)、帛书10件、纸文书10件、墙壁题记1件、尹湾汉简133枚、木犊24方、虎溪山汉简1000余枚、孔家坡汉简785枚等。三国两晋简包描

5、尼雅、楼兰简牍400余枚、纸文书728件、吐鲁番阿斯塔那晋木简1枚、南昌永外正街晋墓出土木刺5枚、木牍1枚、南昌阳明路三国吴墓出土木刺21枚、木牍2枚、鄂城出土三国吴木刺6枚、马鞍山出土三国木刺14枚、木?3枚、武威旱滩坡出土东晋木牍5枚、高台晋墓出土木牍1枚、长沙走马楼岀土三国吴简10万多枚等。帛书包描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儿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缙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简帛的整理与研究硕果累累随着大宗简帛的相继出土和陆续公布,引起海内外学术

6、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据粗略统计,近百年来,经过海峡两岸和国外学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表有关简帛研究的论著数千种。这些论著大体上可分为简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而。所谓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发掘报告、图版、释文、注释、语译、索引、字编、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等。而应用研究主要是应用新发现的简启资料(包描简帛文字记载、实物以及器物、遗址、墓葬等),结合传世典籍研究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关系、屮外关系、语言、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归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张政?先生为《简帛研究》题词所云:“辨析字形,理

7、解文义,巩珠重联,审系篇题,终成图籍,补史Z逸。”简帛的整理和研究,大体上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的。1949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敦煌和居延汉简的整理和研究。首批敦煌汉简虽然首先由法国汉学家沙腕率先进行整理和考释,但作出最大贡献的应该首推我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二人于1914年合著的《流沙坠简》一书以及王国维后來发表的系列论文,不仅对每枚简文分类详加考释,而且应用新发现的简牍资料,撰写出许多研究汉代制度和西北史地的论文,尤英重视把敦煌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和汉代烽燧遗址的情况联系起来,力图尽可能恢复汉代烽燧组织系统的原貌。《流沙坠简》一书的精辟考释和王国维研究

8、敦煌汉简的系列论文,不仅为当时的东西方学者所累尘莫及,而且至今仍不失为近代简帛学的奠基之作。和敦煌汉简迥然不同的是,首批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