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ID:42116095

大小:1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8

混凝沉淀实验_第1页
混凝沉淀实验_第2页
混凝沉淀实验_第3页
混凝沉淀实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混凝沉淀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彖、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最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给定所配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认识儿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并通过实验比较混凝效果。二、实验原理及意义混凝作用原理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口孤立的现彖,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对高分了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

2、作用同时存在。水屮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山于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降低胶粒的匚电位,实现胶粒“脱稳”;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又产生网捕作川;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所处理的対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混合和反应是混凝工艺的两个阶段,投药是混凝工艺的前提,选者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利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

3、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最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住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三、实验设备与材料:设备和材料(见下图)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1六联搅拌机1台/组2浊度仪1台/4组3pH计1台/4组4塑料水桶1个/组5硫酸铝溶液浓度为6%1份/组6FeCb溶液浓度为5%,用1N盐酸将pH调至31份/组7口配高浊度水浊度在800NTU以上1份/组8移液管lmL>5mL>10mL1支/组91000mL量筒1个/组10200ml烧杯2个/组11吸耳球1个/组

4、12吸水纸、绒布若干13电子天平200g/0.Olg1台/组5、6任选一种作混凝剂六联搅拌机(混凝装置)简图四、实验步骤1、掌握六联搅拌机、浊度仪的使用方法;2、配制原水,记录水量与高岭土投加量,测定原水水温、浊度、PH值;3、用最筒分别最取原水样lOOOmL于六个lOOOmL烧杯屮,置于搅拌机下;4、确定混凝剂投药量范围。方法是以取200mL原水于250mL烧杯中,慢速搅拌(100转/分),并逐次加入lmL混凝剂,直到观察有矶花出现为止。取此吋的混凝剂投量2倍为最大投加量,取其1/4为最小投加量,余下四个投加量按均分法计算得出。5、选川一种混凝剂,川吸量管分别量取所确定的投加量

5、于加药试悖中,记录在表a、开机,调整搅拌机转速为快速搅拌(350转/分),10秒后将加药试管内的药剂同时投入水样杯中,并从投药那一刻开始计时,快速搅拌30s,然后调节搅拌机为慢速,再搅拌10min;b、完成后,停机,取出水样杯置于一旁静沉15min;注意:拿取水样杯时不耍剧烈摇动以免搅动矶花。c、静沉结朿后,用注射器缓慢吸収上清液,置于浊度仪样品管中,测其剩余浊度,将结果填入农2;6、按照第一次配制原水的条件,重新配制原水;7、改用另一混凝剂,重复实验,确定其最佳投药量。五、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1•原水水温:2.原水浊度:3.原水PH值:表1投药量原始纪录表试管编号123456投药

6、量mL水样杯编号123456投药最(mL)剩余浊度(NTU)矶花形成及沉淀过程描述表2混凝实验纪录表混凝剂种类:六:参考书目[1]高廷耀,顾国维,周琪主编一4版.-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15.4[2]张口杰。排水工程【M】.下册.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