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

ID:42330078

大小:25.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2

孟子的性善论_第1页
孟子的性善论_第2页
孟子的性善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用举例归纳、比喻等多种方法给予了论证,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本人主要就孟子的具体观点和具体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批评。目录:1、导语2、孟子的性善论观点3、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4、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5、总评1、导语人性,大致的意思是指人出生下来便具有的本性,这一概念与动物本性相对,也与人的后天学习相对。人性善恶问题从孔子、告子、孟子、荀子到后世的扬雄都有论述,最早在孔子那里孔夫子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人性相近。但是并没有判断是善是恶。《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后来被放到了

2、古代儿童教材《三字经》的第二句。到了孟子,“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具体地指出了后来被列入《三字经》第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性善论。2、孟子的观点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比较系统性地提到了自己对人性趋向的看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这里他提出了人生下来便具有的“四心”:同情怜悯别人的“恻隐之心”、本能地对邪恶猥琐的事产生羞耻和嫌恶感的“羞恶之

3、心”、为别人着想的“辞让之心”、能做出基本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端”的肇始,人人都有这四端,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孟子给这些“心”一个总称叫“不忍人之心”,于是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的逻辑开始洋洋洒洒地推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不忍人之心”发扬光大为“仁义礼智”,然后发扬光大为一种政治制度,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礼记·大学》)。鲍鹏山老师在《王者师与大丈夫》一文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逻辑:“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能御’(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从此天下太平了。”这就是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而且可以看出性善论也是孟子仁政和王道的思想基础,在孟子的整个政治架构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那他又是如何论证性善论呢?3

5、、孟子的论证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为了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先做了一个论证:“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种经验,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快要掉进井里,也会赶紧上去拉一把,不是因为和这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不是为了在同乡朋友里获得赞誉,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尖叫和哭声。这就属于天生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这里孟子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就好像我们见到了很多只乌鸦是黑的,

6、便基本可以断定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一样。除了《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关于人性问题更多的讨论都集中在《孟子·告子上》里。在这一篇里,孟子和告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那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往东边流,西边有缺口就往西边流,并没有什么天生的趋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那孟子顺势回应道,水不分东西,难道水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所以水天性往低处流,人天性往善处走,至于那些做了不善之事的人,只是被环境扰乱了心性:“今夫水,搏而跃之,可

7、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便是孟子用得最熟练的一种论证方式:类比和比喻,告子把人性和水作比,孟子就接过这一比喻反戈一击。再说到人性和仁义的关系,告子说,人性就像柳树,仁义就像杯盘,仁义是由人性打磨来的,这意思就是人性不是天生有善:“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孟子立刻反问,你是顺着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伤害它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假如说要伤害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伤害人的本性来使人具有仁义吗?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人的言论!原文为:“子能顺杞

8、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