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精神PPT

儒家文化精神PPT

ID:42353614

大小:2.02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9-13

儒家文化精神PPT_第1页
儒家文化精神PPT_第2页
儒家文化精神PPT_第3页
儒家文化精神PPT_第4页
儒家文化精神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精神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儒家文化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历史演进的产物,又在深层影响、制约着中国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参与构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意蕴。第一节先秦儒学及其基本精神一、先秦儒学的涵义、前提条件1、涵义:孔、孟、荀。原典儒学。2、前提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卿大夫专权,政在私门;“陪臣执国命”,士阶层崛起。变法改革、伐谋伐交、征战兼并,持续五六个世纪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激荡、地覆天翻的历史变迁,把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

2、、伦理、道德、人性乃至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都赤裸裸地、尖锐地展示在先贤和智者面前,要他们作出严肃负责的解剖和阐释,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一历史际遇为先秦诸子的理性思考提供了丰富充盈的对象、材料,为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复习要点原典儒学孔子之学孟子之学荀子之学现实历史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卿大夫专权陪臣执国命士阶层崛起井田制解体权力下移关系调整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代问题:什么是先秦儒学,它是怎样产生的?二、先秦儒学大师(一)孔子的生平行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3、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1、身世: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生当乱世(田氏伐齐、三家分晋、鲁三桓执政),暧昧的贵族身世。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屈辱多难的青少年时代。“孔子要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孔子世家》3、办学成名:贵族子弟、东周问礼、齐国干禄、“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孟子语)4、在鲁从政:五十至五十五岁时是政治上的得意期。中都宰、司寇、诛少正卯、夹谷之会、隳三都。孔子去鲁。5、周游列国:55岁到68岁。卫灵公问孔子

4、:“居鲁得禄几何?”匡人之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见南子。桓魋杀孔。陈蔡乏粮。弦歌于室。冉求离师。前484年回国。(二)孟子的生平行事孟子名轲,战国邹人,约生于前372年,卒于前289年。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幼年家贫。孟母三迁。《史记》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得孔子学说嫡传。孟子也曾周游列国,从者甚众。孟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甚大,孟子敢于当面批评大国诸侯。士的独立地位。梁惠王齐宣王都以贤者接待他。晚年退居与弟子万章等人著述《孟

5、子》七篇。孟子何以被尊为亚圣:战国中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巩固,大国的出现,封建集权的趋势,王道政治主张适合中国社会未来趋势和特点。(三)荀子的生平行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前238年。三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在齐不得志,去齐往楚,楚以之为兰陵令。于是有人对楚春申君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之地,楚其危乎!”于是去楚往赵,赵以为上卿。又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去夏而入殷,殷王而夏亡。……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荀况生前讲学,形成学派,

6、李斯韩非据说都是他的学生。荀况的著作名《荀子》经汉刘向编订集为32篇。前26篇为荀况自作,后6篇为门人记述。复习要点(一)孔子的生平行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二)孟子的生平行事(三)荀子的生平行事第二节、孔、孟、荀的基本价值理念一、孔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一)孔子的政治取向周礼的含义: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孔子维护周礼的原因:贵族倾向、周礼熏陶、礼崩乐坏。(二)孔子政治思想要点与命题1、“正名”与反僭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路曰:‘卫君待子以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历史上的事例:曹操与汉献帝;清朝末年清宣统(溥仪)皇帝被逐出紫禁城与王国维的自沉。孔子的正名与反僭越思想:正名说的

8、八字纲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孔子如何对待周礼:“权”与“直”。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孔子认为“直”是美好的品德,不直即“枉”,即奸诈不诚实,为他所鄙夷。但“直”又是相对的,应当区别对待。如:他说:“孰谓微生高直,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