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调研

南京博物院调研

ID:42516532

大小:281.8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6

南京博物院调研_第1页
南京博物院调研_第2页
南京博物院调研_第3页
南京博物院调研_第4页
南京博物院调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京博物院调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京博物院分析摘要: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力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聘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阴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主要分析经过改造后的南膊,以此來探究中i丿li式建筑风格的交融在实际中的应用。一、背景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人侣建国立屮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35年进行了对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方案征集,邀请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师参选。当时29岁的年轻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因为尊重原始的“刀”字地形,巧妙的运用轴线突出了门厅大殿的宏伟而受到评委席的一致好评;又因为

2、截至当时最早发现的完整的中国古建还停留在辽代,即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所以杨廷宝先生仿辽代大殿的设计白然而然变成了徐敬直仿明清人殿的修改方案。Z后于1991年开始对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和文物保管新库房的兴建。博物馆对于人类,已不仅仅是-•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梢神的存在。时代的发展让南博显示出种种问题:规模不够大,功能不够完善,空间不灵活,设施跟不上时代需求等问题。因此于2006年立项建设南博二期改造工程。二、总平组织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的交织。基地较为平整,但是略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于

3、用地紧张,大量的展馆被设计在了地匸南博便灵活地利用地下空间并使地上、地下空间达到一体化入口处设置下沉广场(图一)来布置文化休闲功能,民国馆和数字馆置于地下。图一下沉广场勒柯布西耶形容轴线是建筑中的秩序维持者。南博从场地入口至大殿的中轴线便是这样—•条有着极人空间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控制线。沿着这条轴线而展开的景观布置使得博物馆的空间气氛庄重肃穆。设计中通过设置入口广场、下沉广场、中州水晶、中央青铜鼎雕塑、殿前广场等一系列建筑及小品,使轴线杲观空间序列丰富而富冇韵律变化,并以此突出了位于轴线终端的屮央人殿的主体地位⑵。同吋增加了为轴线平行的长轴来均衡场地的空间格局,长轴由特展馆、非遗馆和艺

4、术馆组成。从而使得整个场地格局清晰而稳垂(图二)。通过对南博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设计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干道,通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做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筑的雄浑敦厚。这种“留白”式的空间处理手段(图三),给访客对中央大殿的观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大殿增添了威严,也使得人体的空间感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内外交融,虚实相牛。通过対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虚实相牛的外部环境,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附物馆的坏境是附物馆的“脸面“,设计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做到观众一进入博物馆的领域,注意力与思维即被博物馆环境特有的意境氛围所

5、吸引,如草坪、绿化地带、庭园、广场等,因此空间主要考虑到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的统一,新建筑形式与陈列形式的统一,新建筑空间为展示功能的统一。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图二总体布局中的轴线设计图三人殿前的人虽留门三、大殿建筑分析南京博物院以典型的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院Z—。进入博物院大门,高大雄壮的中央大殿(门厅)便映入访客的眼中。大殿是仿辽式设计,或许是因为辽代的宫殿继承了人唐遗风,雄浑俊逸,洒脱人气。几步之示,便能观得粗壮而古朴的梁柱斗拱,曲致翘起的华丽飞檐,使幣朋建筑磅礴人气而轻快腾飞。大殿分为七开间,屋血为四而曲面破的形式,上铺棕黄色琉

6、璃乩。人殿的旁边便有一噫平屋顶的现代风格建筑,然而外墙加上中国古典式挑檐,使Z为大殿风格协调,更衬托岀了大殿的雄伟庄严(图四)。这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一次可行的交流。图四大殿前景辽代建筑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是在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建筑样式。其建筑形象能比较真实的反映结构,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平缓,立面上的柱了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起,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⑵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饿而粗壮有力的斗拱。斗拱从柱头上层层出挑支撑着深远的屋檐,是起结构作用的受力构件。遥相望去,南京博物院的人殿外形是人气的辽风,烛物院的结构实则钢筋混凝土,仿辽代大殿只是作为博物院的门厅。作为仿传统宫殿

7、样式与现代构造方式相结合的建筑,其保留了木质的斗拱,红色的琉璃瓦屋顶,而整幢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清水砖墙。20世纪三十年代的屮国,古建筑和新建筑如此紧密结合的例子还是屈指可数。然而,南京博物院的出现就是这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典雅沉郁,梢致有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境界;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感强烈,结构稳固,材料更加的防火耐腐蚀,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两者相互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使得这幢建筑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同时预示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