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款识

古代瓷器款识

ID:42629533

大小:26.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古代瓷器款识_第1页
古代瓷器款识_第2页
古代瓷器款识_第3页
古代瓷器款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代瓷器款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瓷器款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古代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造型、色泽、装饰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蕴含了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瓷器常见款识,以真、草、行、隶、篆多种字体题于器肩、器底、器腹等部位,与造型典雅,纹饰精美,光彩耀目的瓷品相印成趣。犹如古书画作品的题款,成了瓷品装饰的有机组成部分。 认真地研究古瓷的款识,对于古瓷艺术的鉴赏,了解瓷器的时代。产地以及辨别其真伪,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古瓷款识的种类1、纪年款。该款表示瓷器出产的年代。有序数纪年款,如“咸平二年”

2、、“崇祯五年监制”、“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孟春月榖旦”等;有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年”、“道光戊戌年制”等;也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特殊纪年款如“大明年造”、“大清年造”等。2、堂名款。系以所产窑之堂名署的款,官窑民窑皆用。款名有雅俗之分。雅者如“雅雨堂制”、“挂月山庄”等;俗者如“项记”、“张家窑”、“宋家”等。3、姓氏款。署著名瓷工的姓氏,如“张南山”即乾隆年间的制瓷名匠。还有如“莫十二”、“查小山制”等款。也有只署一个姓的一字款,如“张”、“许”、“郑”等。4、一字款。除姓氏款里有一字款外,常见的还

3、有只署一个字的款,如“舍”、“太”、“国”、“利”、“龙”等。有的是堂名款的简称,有的是吉祥语简称。尤以元代龙泉窑一字款为多。5、吉语款。系指瓷器上所题的吉祥用语,如“福如东海”、“状元及第”、“洪福齐天”等,明清瓷品多见。6、数字款。该款为宋代钧窑特有的款识,从一到十共10种,该于器物底部。陶瓷界一般认为这些数字系宫廷定烧陈设瓷的编号,表示器物的尺寸。编号越小,器物越大。7、图案款。瓷器上刻、印、绘制的纹样或记号,亦称记号款。如太极、八卦、灵芝、八宝、双鱼、海螺等。多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笔

4、者收藏的一个明代青花碗,底心即绘一海螺。 二、题款的形式1、书写方式。有横书、直书、散书3种。横、直书有一行或两行排列的,散书为均匀分布在器物上。有刻、写、印3种方式。2、字体。有真、草、行、隶、篆等。个别的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多系佛教用品。3、款字色彩。多为青花,也有墨彩、红彩等。4、边饰。款识一般有边饰,也有无边饰的。边饰多为青花单圈,青花双圈、方框、长方框、方栏、长方栏等。 三、题款的部位根据瓷器的不同形状题于不同部位。如碗、碟、盏、盘、盆等,多题于内外底心,也有题于周沿的。花瓶、笔筒多题于器肩、

5、器腹。瓷枕则题于器面及两端,如宋代剔花珍珠底瓷枕,“家国永安”题于枕面。观音、罗汉等则题于器背。瓷罐则多题于器腹和器盖面。 四、几种特殊的款识1、同款异代,同一款识,由于字体、色彩、边饰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鉴别时尤要注意。如“酒”,分别为隋代山东淄川窑和明代嘉靖年间瓷器的款名。2、寄托年号款。古代瓷器中有不写本朝年号而落前朝年号的,称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寄托款始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清两代各朝都有,尤以明代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为盛。明代寄托款最早的年号是永乐,最晚的是万历。寄托款有两种,一种

6、是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款的古瓷器上重新题款。如“重华宫”系清代乾隆时在宋代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汝窑所产瓷器上重新题的款,仍不失为古瓷。另一种是用在仿古瓷上,其书体、写法完全摹仿古代器物,即后仿品。也有信笔书写的。鉴别时要仔细考究其瓷色、器形、书法风格及色彩等,以辨真伪。3、特别姓氏、堂名款。大多为宫廷、官僚及富商特制的瓷器,题有拥有者的官阶、堂名和姓氏。如“寿化考妣刘三孺人墓”为广东廉江窑特制的淡青釉青花棺款。4、纪念款。为纪念某一盛事而特制的瓷器。如“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款题于

7、粉彩牡丹杯上。这种瓷器数量很少,殊为珍贵。5、简化字款。古瓷上很少用简化字,但也偶可见之。如明代天启时青花碗上的“寿”字款,以简体书写,书风粗劣,落于底面中心,一般无边饰。笔者珍藏的一题该款的青花碗,“寿”字几乎占满了整个碗心。6、伪款。即谋利者生产的赝品题款,其价值远低于后仿品。如成化年款有“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两种。伪品以六字款为多,大都字体工整,而真品却信手写来,字体并不规整,鉴定时要注意区别。又如民初“洪宪年制”落款者未见真品,民国还时见“官窑内造”伪款。 古代瓷器的款识是我们鉴赏古瓷

8、、鉴别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多读资料、多接触实物,结合古瓷的瓷质、釉色、器形和具体的历史背景,细心揣摩、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提高鉴赏水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