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

ID:42686031

大小:40.2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_第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_第2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_第3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_第4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见证中华文化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1、1)源远流长汉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基本特征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四大名著)。B、科学技术: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四大发明)。2)博大精深的表现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原因:自然环境历史经济发展不同,各地文化有明显区别。B、不同区域文化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留各自特色(齐鲁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

2、形成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B、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a、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4一、中华文化2)博大精深的表现b、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互促进,共同融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1、基本特征c、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

3、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弘扬中华文化必要性1)中华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经济振兴中发挥巨大作用。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3)文化兴、民族兴,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4)感知中华文化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措施):42、弘扬中华文化必要性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③借鉴吸收其它优秀文化;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二、中华民族精神④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

4、用。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髓。2、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万事兴)、勤劳勇敢(不畏强敌)、自强不息(富贵...贫贱...威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伟大民族精神。*全面理解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作用: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

5、体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4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中华民族精神2)时代特征: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当代,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②新中国成立后,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①途径:A、立足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验B、发挥毛邓三科主心骨

6、作用C、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D、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E、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②意义:A、(总说)a、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要弘扬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精神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b、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4B、(具体)a、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中华民族精神b、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c、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

7、民族精神①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