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

安徽桐城六尺巷

ID:42872211

大小:9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安徽桐城六尺巷_第1页
安徽桐城六尺巷_第2页
安徽桐城六尺巷_第3页
资源描述:

《安徽桐城六尺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徽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人《中国名胜词典》。毛泽东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

2、尤金时,曾引用此诗。  张文瑞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荣升宰辅,乡里称其府第为宰相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安徽桐城六尺巷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

3、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

4、。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

5、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

6、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 现在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

7、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 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书法家,名叫周国亮。他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六尺巷”的变迁。   “我小时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边应该说是相府里面出生的,当时里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别多,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画栋,感觉就是深宅大院的样子。我们住的地方离'六尺巷'大约有100米吧。那时候’六尺巷'基本上没有修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

8、个地方有个'六尺巷',只是后来长大以后,重新修建以后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岁、30岁之间维修的,现在又过去十几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这样感觉,印象很模糊了。”   周国亮说,他可能是因为受到这里文化氛围的熏陶,长大以后他选择了以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与篆刻为业。当地的大多数人们都对桐城的辉煌历史有着自豪的认同,也都热衷于文化事业。可以说,桐城市博物馆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