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

ID:42908160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2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_第1页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_第2页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_第3页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_第4页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礼”走遍天下——主题班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礼”走遍天下主持人甲: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恭谦礼让,见义勇为的文明礼仪之邦。主持人乙: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一不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素养….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遗产。主持人甲:是否文明礼貌决不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主持人乙:做一个健康文明的人,既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需求,也是个人的成长的需要。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

2、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学习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的根基。主持人甲: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一看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同学们的身边又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呢?学生A:坐校车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为争得一个座位不惜与同学大动干戈,甚至大打出手,在校车吃完东西后随手将垃圾仍到校车上,还有的同学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学生B:上厕所或进班级时,有的同学用脚开门,将自己的脚印留在干净的门上或雪白的墙上;洗完手后,不关闭水龙头,扬长而去;学生C:校园的球柏、花朵经常遭受同学的摧残,伤痕累累,小树小花经常在呻吟,走廊两侧的安全出口有时被弄得粉身碎骨,却无人承认。主持人乙: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

3、我们的深思,说明我们中的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主持人甲: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因为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当你走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所以有“礼”才能走遍天下。主持人乙: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不了解礼仪规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可是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懂礼、行礼。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礼的认识:学生D: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

4、表、仪式等,时代不同,礼仪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他的根本宗旨却永远不变,那就是导人向善,展现人性的美丽。学生E:《论语》中有这样一则:子日:“绘事而后素。”日:“礼后乎?”它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古代的白色染料极为珍贵。因为绘画时要先画其它颜色,最后才画白色,用白色来衬托其它色彩的鲜艳美丽,如果没有白色就无法彰显出其它颜色乃至整幅画作的美丽夺目。礼对人而言就象那白色颜料一样,极其珍贵,极为重要,它是彰显人性向善、择善固执的途径。我们的美好道德品质全凭礼的衬托才能得以显现,如果失去礼的依托,再高尚的品德恐怕也体现不出来。主持人甲: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

5、力的外在表现出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标志。礼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学生F: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例如: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提到他,大家就会想到“三顾茅庐”,想到他三次礼贤下士、到草庐之中拜见诸葛亮的美谈。正因为感激于他的三次礼遇,诸葛亮才会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他真诚以礼相待,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美好品质,使我们更加崇敬他。学生G: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心敬意的态度和外在表现化的动作,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

6、敬意。例如:上课前,安静地恭候老师上课;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下课时,全体同学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同学方可离座等。这些动作才能表现出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H: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化的仪式,表现出礼对人对己的敬意、和爱戴、重视。例如:学校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或重大活动,也要举行升旗仪式。每日早晨升旗,傍晚降旗。学校升降国旗,举行仪式,是为了使同学们通过升降国旗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仪式,收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I: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当同学

7、取得成功时我们送去一个小礼物表达自己对同学的祝贺。主持人乙: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他认为“为礼”一定要“敬”,“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如果没有敬这种真挚的情感,玉帛钟鼓、揖让周旋之类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形式而已,礼的本质是“尊重”。主持人甲:孔子指出,人的内在情感中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仁爱”精神,这才是礼的根本,他认为“仁”是“礼”的人性根源和内在依据。主持人乙:孔子又强调“礼”对“仁”的规范作用。什么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