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

ID:42965629

大小:44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26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_第1页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_第2页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_第3页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_第4页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各论第九章温毒类烂喉痧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研室车念聪中医药学院Schoo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概述1、定义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征的温热时毒疾患,多发于冬春两季。又名“烂喉丹痧”、“丹痧”、“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疹”、“疫痧”、“时喉痧”等。2、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附: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高热、咽扁桃体炎、猩红色皮疹杨梅舌、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急性肾炎、风湿、心肌炎3、沿革首见于清代金德

2、鉴·《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疫痧草》夏春农·《疫喉浅论》《金匮要略》有人认为《金匮要略》所述之“阳毒”,症见“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与本病相似。《临证指南医案·卷四·疫门》“喉痛,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例记录。病因病机一、病因发病(一)病因温热时毒(二)发病条件1、气候条件:冬春季节气候偏温2、体内条件:正气亏虚,不能抗邪,或起居不慎,寒温失调,腠理疏松2021/7/22中医药学院车念聪8病机:发病—传染。邪盛、正虚。病位—肺胃。可涉及肝、肾、心、脾。病性—温热。可兼挟湿邪。

3、后期伤阴病势—向上向外,火热炎上。转化—卫气营血,初中末三期。二、病机演变初期—邪袭肺卫,壅聚咽喉,外达肌肤。极期—邪盛肺胃,热盛津伤;毒燔气营,毒盛阴伤。末期—毒邪渐退,阴津耗伤病理特点1.初起邪在肺卫即有热毒搏结之征。2.中期以气分肺胃热毒壅盛,上攻咽喉,外窜肌肤为主要病理变化,3.感邪较重,痧毒炽盛可燔灼营血,内陷厥阴,甚至内闭外脱。4.后期多为阴液损伤而余毒未尽之象。烂喉痧病理演变示意图:诊断 一、诊断依据1.季节性。多发冬春两季。2.接触史。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3.初发症。急性高热、咽痛、胸背丹痧…4.实验

4、室检查:WBC↑,N↑二、鉴别诊断与麻疹鉴别与白喉鉴别辨证论治一、辨治要点(一)辨证要点1、辨病程阶段:初期,以肺卫证候或卫气同病为特征;中期,以气分证候或气营(血)两燔为特征;末期,以余毒未净,阴津大亏为特征。2、辨病势顺逆:凡痧疹颗粒分明,颜色红活,咽喉浅表糜烂,神情清爽,随着疹子的出齐而身热渐趋正常,呼吸亦归平稳,脉浮数有力者,系正气较盛,能使时毒透达,属于顺证;若痧疹稠密重叠,颜色紫赤,或急现急隐,咽喉糜烂较深,或大片腐烂,呼吸不利,神昏谵语,体温骤然降于正常之下,脉细数无力者,则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属于逆

5、证。(二)治则治法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肺胃热盛-清泄肺胃邪热清泄热毒中期-泄火解毒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血)后期-滋阴生津为主,兼清余毒关于“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所谓畅汗,是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所以又有得汗则安的说法。但临床运用时,切不可把汗出作为目的,滥用辛温升托之品以强取其汗,以免助热伤阴加重病情。二、常见证型辨治(一)毒侵肺卫【临床表现】初起憎塞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

6、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欠润,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辨证要点: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约、舌红、脉数。【病机】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方药】清咽栀豉汤:栀、豉、银、薄、牛、甘、蝉、僵、犀、翘、桔、勃、芦根、灯芯、竹叶外用玉钥匙(二)毒壅气分【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辨证要点:壮热、烦渴、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脉洪数【病机】表邪已解,肺胃邪热渐盛,热毒壅结气分【治法】清气解毒。【方药】余氏清心凉膈散

7、:翘、芩、栀、薄、膏、桔、甘、竹叶外用锡类散(三)毒燔气营(血)【临床表现】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辨证要点:咽喉红肿糜烂、丹痧赤紫成片、壮热、烦渴、舌绛起芒刺、状如杨梅【病机分析】邪毒化火,燔灼气血【治法】清气凉血(营),解毒救阴。【方药】凉营清气汤:犀、鲜斛、黑栀、丹皮、鲜地、薄、连、赤芍、玄、膏、甘、翘、鲜竹叶、茅芦根、金汁外用珠黄散或锡类散(四)余毒伤阴【临床表现】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

8、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舌红而干。辨证要点:咽喉腐烂渐减、午后低热、丹痧已退而皮肤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病机】余毒未净,肺胃阴伤【治法】滋阴生津,兼清余热。【方药】清咽养营汤:洋参、生地、茯神、麦冬、白芍、花粉、天冬、玄、知、甘小结温热时毒所致。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征。按初中末三期分治。夏春农:“首当辛凉透表,继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