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空间论文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

ID:42975693

大小:8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24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_第1页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_第2页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_第3页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_第4页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游憩空间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游憩、城市游憩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游憩”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城市的一项基木功能。游憩者(本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游憩设施一般是政府无偿投资的。具有非盈利性。而“旅游”则是指游客(包括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的出游活动,旅游设施一般是由开发商投资的。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当然游憩设施有吋也供游客使用。关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秦学⑴的观点,即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

2、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城市游憩空间的内涵,笔者认为,它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一经济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载体,后者是内在机制和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和过程。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史。但真正的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在国际E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关注的。其中英国在1960-1985年期间兴起的“游憩中心运动”起了垂耍的推动作用

3、⑵。我国是在1990才有学者发表有关城市游憩空间方面的研究论文。最早的论文是万美强发表在1990年第3期《城市规划》杂志上的“风景游憩林应成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耍形式”。实现城市整体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口标,是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基木宗旨之一。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游憩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此次主要是通过对杭州生活区老年人游憩空间的调查和分析,来间接反映全国范围内关于老年人游憩空间的情况,为下一步研究和改善老年人游憩空间提供一份研究资料。总的来说“游憩空间”是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她既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又是人类文化

4、创造的果实,也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亦是展示不同民族、地区文化个性的舞台,更是保持和保留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沃土。“游憩空间”,应成为镶嵌在屮国大城市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2.1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研究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游憩空间类体系。吴必虎等⑶根据自下而上归纳合并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类系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2个服务组、11个主类、37个干类和38个支类。其屮,2个服务组包括面向木地居民、面向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1

5、1个主类包括城市公园、道路及沿街绿地与环境设施、大型城市绿地、文娱体育设施、半公共游憩空间、城市步行空间、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文博教育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商业设施、城市特色建筑与构筑物、旅游景区(点)及设施。秦学⑴按范围犬小将城市游憩空间由小到犬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地区游憩(如市外、省外其至国外)空间,并认为城市游憩空间是市广场、公园、步行系统、博物馆、购物中心、历史地段、主题园、度假村、游乐园、体育场馆、自然游憩地、娱乐场所、文化设施等构成。吴承照⑷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

6、其旅游功能特点,把城市旅游空间分为6人单元(类型):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屮心、主题街和公园道路,其实也是6大城市游憩空间类型。苏平等同将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地分为自然观光、自然娱乐、自然运动休闲、人文观光、人文娱乐、人文休闲、人造观光、人造娱乐、人造运动休闲等9种游憩地类型。2.2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在整个城市研究方面,吴志强等提出了5种城市旅游(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秦学以宁波市为例,对市区和郊区的游憩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肖星等

7、⑹以兰州市为例,对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在环城游憩带研究方面,吴必虎⑺在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时就发现上海市民以郊区为口的地的活动空间基木上呈同心圆衰减,并在1999年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理论⑴。吴志强等"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应经历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3个阶段。苏平等⑸采用定量方法对北京环城游憩带各种游憩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王云才⑼也研

8、究了北京郊区游憩景观的空间特征,形成了大众游憩地带、生态旅游景观、景观生态恢复整治区、野生地域与特殊保护地等空间格局。李业锦何叫通过对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把环城游憩带分为内外两个圈层的观点。胡勇m提岀了南京帀环城游憩带“一圈二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在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BusinessDistrict)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