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ID:43014174

大小:26.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23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_第1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_第2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_第3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_第4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时 间:2017年6月1日上午第二节地 点:同心县第二中学八(3)班授课人:白雪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

2、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13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语文课表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

3、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过程与方法方面: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13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

4、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音频视频等。3、教时安排:1教时。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13   同学们月亮就像宇宙的精灵,高高的挂在夜空中,沥尽世间沧海桑田的

5、变迁,阅尽人间悲欢离合的变化,所以历来文人墨客借月咏怀的佳作层出不穷,但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来欣赏他的中秋绝唱《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6、”。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13。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

7、郁惆怅。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试读。2、学生齐读。3、播放配乐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4、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宫阙(qùe):宫殿。13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shē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