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ID:43086304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_第1页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_第2页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_第3页
资源描述: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化学平衡教学的些许体会吴恒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是化学学科中应用方法较多的理论之一,也是化学研究中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化学平衡理论是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研究可逆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在量上的变化过程所得出的理论,其研究的问题和问题研究的方法对中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教学中本人尽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采用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绘制图表加以辅助、适当比喻进一步说明的方法,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可取得较佳的课堂效果,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一

2、、利用哲学思维看待化学平衡,正确把握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是针对可逆反应而言的,可逆反应是不能进行到底的反应,所以该类反应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本人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在理解化学平衡概念上,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三个关系的讲叙(1)内、外因的关系:当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建立起化学平衡,但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V正=V逆,平衡则会被破坏。(2)动与静的关系:动,是动态平衡;静,是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暂时不变。(3)现象与本质的关系,V正=V逆是化学平衡的本质,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是现象。这就是自然界的辩证规律。二、分析浓度、温度

3、、压强的改变促使平衡移动的内在本质即V正=V逆时,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平衡移动的方向,本人认为不能只停留再教材的层面上,因为教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炼,所以本人引导学生分析平衡移动的具体原因,比如:升温之所以能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是因为升温对V正和V逆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它对吸热方向速率的增大比对放热方向速率增大值要大,所以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这样的分析是为了防止学生简单认为“升高温度,吸热反应速率增大,放热反应速率减小”的误解。压强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组分浓度实现的,但使体系加压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向恒容容器中充入无关气体、给恒容体系升温等,对组分的

4、浓度无贡献,不能按照“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来确定移动方向。同时讲清楚压缩体积时,由于加压对体积减小的反应的速率比对体积增大的反应速率增大要明显,所以才会有“增大压强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的结论。本人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精炼之处,努力分析原因,让学生理清关系。三、吃透勒夏特列原理勒夏特列原理不仅是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总结,并且指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为了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即外界加压平衡就向能减压(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增加某浓度平衡就想能使该物质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升温平衡就向能使温度降低(吸热)方向移动,而且还指出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对外界条件的减弱而不是

5、抵消,强调是减弱,虽然平衡移动了,但变化后的相关量比原来有所增大。例如:向一定温度下恒容容器中2NO2==N2O4的平衡体系中充入NO2,平衡后减弱NO2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结果NO2的浓度比原平衡要大,体系的颜色比原来要深,如果认为平衡正移动则NO2的浓度比原来小,就没有抓住原理中“减弱”的这个要点,同理,升温时平衡逆向移动,但结果体系的温度应该比原平衡的温度有所升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的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获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让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达到了辨识程度,澄清了化学平衡概念,并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参考文

6、献:1、《化学平衡定向探究式教学设计》曾胜、谢祥林《数理化教学研究》2004、72、《借鉴其他学科思想进行化学平衡教学》张洪英《科教文汇》2008、93、《多媒体辅助下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冯秋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