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德”真正涵义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

ID:43348631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1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_第1页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_第2页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_第3页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医德”真正涵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医德”真正涵义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我们的祖先在开展医疗活动的同时即“催生”了中医的原始医德。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经过历代医家的“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不衰,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

2、贵千金”。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这些名医大家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他们还特别提出,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仁善立业 医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在我国古代,名医大家们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

3、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即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也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其次,他们还将医生良好的德性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书中也从职业角度对医者以“仁心”立术立业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华夷愚智”,都要一视同仁。

4、第三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隋,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由此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师道传承师承授受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医药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方式。中医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同样具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才能前后承

5、继不衰、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很多名医在收徒授业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认为“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收徒后,他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学生最终成为“即有善艺,又有仁心”的“真良医”。如元代著名医家李杲就曾问弃儒学前来拜师求学的罗天益:“汝来学觅钱行医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毫不犹豫地回答:“亦传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为弟子。此后10年,罗天益既学到了李杲良好的医德,又得到了其医术真传。贵义贱利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

6、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中亦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亦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此外,许多医家还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精术显德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

7、载体。因此,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说,从医者必须从“至精至微”处深刻认识为医之关天重任,从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术。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