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论文

哲学通论论文

ID:43400306

大小:3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01

哲学通论论文_第1页
哲学通论论文_第2页
哲学通论论文_第3页
哲学通论论文_第4页
哲学通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通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通论论文一《精神现象学》的“导言”学校:吉林大学学院:软件工程学号:54120825姓名:胡雪梅《精神现象学》的“导言”一、摘要:或许我们或多或少对黑格尔有所了解,真正能读懂黑格尔的人却为数不多,大多数人总是拘泥于我们已学过的条条框框来解读黑格尔,然而须不知这恰恰是对解读黑格尔的一人误区,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言”解读帮助我们走近黑格尔,并通过和康徳相比较,了解黑格尔从简单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开始。二、关键词:黑格尔康徳批判哲学导言三、正文:“导言”: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导言”是《精神现象学》最早完成的文字,它表达了黑格尔对他

2、以前的哲学的批判,以此阐述黑格尔哲学与前人不同的特点。这些思想已经酝酿了很久在1799年到1806年的耶拿时期的论述和手稿中,黑格尔全面地清理了康徳、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思想,“导言”反映了黑格尔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但他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谁。这为我们理解黑格尔造成了很多困难,因为不了解耶拿时期的思想背景,不知道黑格尔批评的针对性,在很多地方就会不知所云。在这一点上,康徳的批评对象就明确得多。康徳明确提出“休谟问题”,而月.点名批评洛克、贝克莱和莱布尼茨等人,清楚地说明了他的批判哲学既不同于经验论、也不同于唯理论的特点,所以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确定康徳在哲学史上的

3、地位。虽然没有明说,但黑格尔也是从批判前人开始建立他的哲学体系的。“导言”可以看作对近代粋学的一个批判件总结,通过这样的总结,它阐明了黑格尔哲学要研究的对象,以及他的哲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读黑格尔和读康德一样,不能只读一木书,要联系前后著作,把这木书的思想融会贯通。(一)对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批判“导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有人觉得在哲学里在开始研究事物木身之前,即在研究关于绝对真理的具体知识之前,有必要先对认识口身加以了解,即是说,先对人们借以把握绝对的那个工具,或者说,先对人们赖以观察绝对的那个手段,加以考察,这乃是一件很口然的想法。”I黑格尔似乎是

4、在赞成这一“很自然的想法”,其实不然,再读下去,我们看到的是对实施这一想法的哲学的一连串批判。这种想法导致的哲学信念是:“既然认识是一种属于一定种类具有一定范围的能力,那么对于它的性质和界限如果不加以确切的规定,则通过它而掌握到的,就可能是些错误的乌云而不是真理的青天。”这是指从笛卡儿、培根开始,一直到康德、费希特的传统。我们现在把近代哲学称为“认识论转向”,就是因为这些哲学家都有这样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或“信念”,那就是,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之前,首先应该对人口身的认识能力加以考察,以便限定认识的性质和界限。近代哲学家指责以前的哲学在没有考察认识的能力、

5、性质和界限之前,就对认识的对象下了武断的结论。对认识能力和界限的考察是为了不受“错误的乌云”遮蔽,而见不到“真理的青天”。康徳的批判哲学首先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批判,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推向极致。康徳的批判表明,在认识与事物本身(Dingansich,康徳称之为“物自体”,黑格尔有时也称之为“绝对”)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界线,人所认识的对彖不是“物自体”或“绝对”。康徳谈到网点不能认识“物自体”的理由:一是我们只能认识本体显现出来的现象,二是我们只能通过主观的“纯形式”(如时空、范畴)看待事物。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第一点理由好像是说「'使用工具于一个

6、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原来的样子,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变化的。”(51页)第二点理由则是在说,认识形式是“真理之光赖以传达到我们面前来的种消极的媒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不是像它自在地存在的那个样子,而只是它在媒介物里的那个样子”。黑格尔把康徳的语言转化为“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为的是指出这样一个吊诡:批判哲学本来只是为了研究事物木身而作的先行的、准备的工作,或者说,只是为认识“绝对”这个H的服务的手段,而结果却是,“我们使用的手段都产生与它本來目的相反的东西”,这“根本是件与理不合的事情”。(51页)通过分析“工具”和“目的”的关系,黑格尔批

7、评认识论哲学或批判哲学反客为主,放弃了对“绝对”的认识,而把认识本身作为哲学的对象,这是把工具或手段当作目的本身O无论康徳之前的认识论、康徳的批判,还是康徳之后的“补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假定着将认识视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物的观念,它也假定着我们自身与这种认识之间有种差别,而它尤其假定着,绝对站在一边,而认识站在另外一边,认识是自为的,与绝对不和关,却是-种真实的东西”。原来,假定认识是一种工具和媒介物,并不是为了认识“绝对”,而是为了避免认识“绝对”时犯错误;假定绝对站在认识的另一边,也是害怕与“绝对”沾边而犯错误,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认识当作

8、是“口为的”、“真实的”。黑格尔因此揭露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